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顾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顾娜

顾娜

顾娜(江苏省无锡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目的护理人员应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有效应用,注意每一环节,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并进行有效应对。结果护理人员防范措施和应对意识和能力得到不断加强。结论我们控制、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因素,及时护理应对,有效减少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满意度。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留置针作为异物,一段时间内留置于外周静脉,特别是长期置管病人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不良反应是静脉炎。文章主要就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以便减少其发生,提高治疗质量。

【关键词】静脉炎留置针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237-02

静脉留置针是临床输液的常用手段,其操作简便,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壁;减少静脉穿刺机会;保持静脉通道的通畅,便于抢救危重患者;从而提高护理质量。静脉炎是静脉留置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出现的并发症与留置针留置时间长短、血管的选择、血管的保护、输入的药物等多因素有关,是物理、化学及感染等因素对血管内壁的刺激而导致血管壁的炎症表现。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

1.静脉炎的临床表现

1.1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输液不畅、血管硬化等,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评定标准,将静脉炎分为5级:0级无临床表现。I级为输液部位伴或不伴有疼痛的发红。Ⅱ级为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Ⅲ级为输液部位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能摸到条索状静脉。IV级为输液部位伴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2.5cm,有脓性渗出[1]。

2.防范措施

为了保护血管,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现针对其主要危险因素及易致静脉损伤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防护。

2.1置管前

2.1.1病人教育。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病人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1.2选择合适的静脉。合理使用和保护血管,避免多次穿刺,选择弹性好的血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概率越高,出现反应也越早,下肢血管比上肢静脉更易发生。我们主张选择粗直静脉避开静脉窦,优先选择上肢静脉,管径最好≥3.0mm的血管进行穿刺[2]。

2.1.3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不同型号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概率不同,留置针较粗,充塞于血管中,增加机械摩擦及血管内壁损伤,从而增加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因此如无特殊要求,选择细短留置针,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

2.1.4评估输入药物性质。连续输注高浓度、高渗药物直接刺激血管内壁,引起收缩痉挛;使用缩血管药物,如垂体后叶素、多巴胺等;输液速度太快。护理人员应选用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观察和穿刺的上肢静脉。顺序方面应先输入刺激性强或高渗药物,后输入等渗或刺激性小的药物。长期使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时,采用深静脉置管[6]。

2.1.5病人个体因素: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高龄等局部抗感染能力低下,对受损血管修复力差易出现静脉炎。

2.2置管中

2.2.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帽子。使用手消毒液后自然待干。操作环境适合无菌操作,使用无菌物品,严格无菌技术,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

2.2.2消毒穿刺点皮肤。穿刺前消毒,用2%安尔碘棉签由内向外呈螺旋形涂擦,面积7cm×8cm,我们主张同样方法消毒两遍,待干后用浅静脉穿刺技术进行穿刺。要求熟练操作技术,避免多次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2.2.3敷贴固定步骤穿刺成功后,待消毒剂完全自然干燥后,将3M贴膜自然下垂,穿刺点在贴膜中央部位,从穿刺点向四周轻压透明敷贴,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边框,边揭边轻压贴膜,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将延长管反折固定高于穿刺点,防止静脉压高回血返流至延长管,然后注明穿刺日期、时间。

2.3置管后

2.3.1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输注是否通畅等,须密切观察滴速,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先稀释再应用,输液速度宜慢,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改变。如出现液体渗入皮下组织,立即拔针,重建静脉通道,将患肢抬高制动。

2.3.2封管是静脉留置针有效应用的关键环节,方法不当可致局部血栓形成造成堵管而诱发浅表静脉炎。封管应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液太少(<5ml)不能冲净局部血管内的药液,滞留的药液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可引起血管疼痛、变硬。封管液注入速度太快(>40ml/min),用力过猛,使血管内压力急剧增加,管壁通透性增强,可导致局部血管炎性改变、发硬、红肿。

2.3.3置管期间,用药间隔时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瘙痒、血管弹性改变。及时发现静脉炎的早期症状。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2%安尔碘棉签消毒1次,敷贴潮湿、卷边、脱落应立即更换。

2.3.4加强健康宣教。告知病人避免留置针侧肢体的碰撞及重体力活动;尽量减少穿刺侧的肢体活动;避免被水沾湿,洗脸洗澡时用保鲜膜包裹局部;避免按揉穿刺部位,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如有不适感及时告知护士,以便及早处理防止静脉炎。意识障碍病人,肢体适当约束,护士加强巡视。

2.3.5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有明显的正比关系。留置72~96h,炎症发生率达81.82%[4]。因此主张:置管≥4.0mm的主静脉如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处,置管时间最好为5d。置管在≥3.0mm且<4.0mm的主静脉如手背及四肢其他分支静脉网的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d[3]。

2.3.6静脉炎是以预防为主。所以静脉留置的患者进行交接班制度要严格。掌握配药时间。规定现用现配,防止药物结晶沉淀而致静脉炎[

3.静脉炎的护理应对

3.1首先停止输液,将患肢抬高、制动。已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等炎症现象局部热敷。同时根据静脉炎的分级与输注的液体对症处理。

3.1.10-3级静脉炎可持续热敷穿刺侧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因热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增加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热敷间隙期,沿静脉走向涂抹喜疗妥软膏,促进热敷效果。

3.1.24-5级静脉炎用50%硫酸镁冷热交替湿敷患处皮肤表面,并加薄膜固定,2~3次/天,每次30分钟,连用3天,再将喜疗妥软膏涂擦患处,5~6次/天。配合红光理疗照射效果更佳。

3.1.3若渗出为刺激性药液,选用冷敷或冰敷,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据报道山莨菪碱红花乙醇混合液湿敷,效果均优于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特别是对高渗液、阳离子溶液及血管收缩药引起的医源性静脉炎效果好。山莨菪碱有较强的解痉作用和改善免疫功能[5]。

3.1.4监测体温,如果患者还存在感染,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菌药。

4.小结

浅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是护理常见问题,我们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应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合理使用和保护好血管,坚持严格无菌操作,有机协调留置针型号、穿刺血管、留置时间等相关因素,完善置管后的护理应对。同时强化患者的防护意识。留置期间加强观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肖煜东,许丽华.静点药物性静脉炎和疼痛发病机制的探讨及防治方法.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2):717-718.

[2]曹岚,唐春炫,罗庚求.局部封闭加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5,20(11):39-4.

[3]刘建平,田源.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对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4,19(15):32-33.

[4]李立心.化疗药物渗漏性损伤新方法的实验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2-4.

[5]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250-251.

[6]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科输液中的应用.护理学杂志,2000,15(5):300-301.

[7]庄倩,单丽霞,田亚勇,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方法的改良及应用.基础护理,2006,12(1):31.

[8]周茹玲,韩卫红,杨海星.小儿静脉注射强刺激性药物渗漏的防治.实用护理杂志,2001.

[9]董叶丽.甘油硫酸镁乳剂治疗外用静脉炎的临床观察.护理学杂志,2001,16(11):647.

[10]司马欣元.输液致静脉炎的防治和护理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A):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