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察

段丽敏郑著家孙丹陈海英段丽敏

段丽敏郑著家孙丹陈海英段丽敏(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黑龙江大庆163001)

【中图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203-03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l2周做心脏超声测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6分钟步行距离及检测血清BNP。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9.8%、总有效率为89.6%,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变化(34.75±3.84&39.55±3.78;63.79±4.17&56.17±4.25,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变化(35.25±4.29&36.40±3.27;62.74±3.86&62.59±3.93;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5±3.78&36.40±3.27;56.17±4.25&62.59±3.93,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有提高,而BNP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的功能,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BNP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脑钠肽(BNP)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是不同病因引起器质性心血管病的主要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近年来对CHF时炎症、神经-内分泌与细胞因子之间相互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拓宽了CHF治疗的视野,即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室重构[1]。致病因素包括神经体液因素、机械负荷因素、营养代谢因素以及心动过速等等。上述致病因素通过各种分子途径传导入细胞浆或者细胞核内,在早期代偿性引起心脏重构,晚期则使心脏衰竭而恶化。本文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应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及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进行探讨,旨在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9月-2011年1月期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60例作为入选对象,均经病史,体检,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确诊。7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30例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61岁~82岁,平均年龄69.6岁;其中冠心病17例,扩张型心肌病8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1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0例,心功能Ⅲ级8例,心功能Ⅳ级2例。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63岁~84岁,平均年龄为71.4岁;其中冠心病15例,扩张型心肌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2例,心功能Ⅲ级7例,心功能Ⅳ级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史、病程及心功能分级等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30例入选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肿瘤、肝硬化及急性、慢性感染,近2个月未服用任何调脂药。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吸氧、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洋地黄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l2周做心脏超声测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测量6分钟步行距离及检测血清BNP。

1.3检测方法

空腹采静脉血5ml注入含抗凝剂的真空抽血管中,置37%水浴箱,离心后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BNP。超声心动仪为美国AQCus0Nxp/10彩色多普勒仪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及末期内径并通过teichohz修正公式获得。

1.4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一定程度减轻,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衰的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

1.5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性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数据统计结果均以P<0.05为检验水准。

2结果

2.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的显效率为65.8%、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44.7%、总有效率为86.8%,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2.2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如表2所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变化,且观察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观察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t值分别为4.000,2.066);﹡与对照组比较,P<0.05t值分别为2.143,2.469)

2.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BNP水平变化

如表3所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较前提高,而BNP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IL-1、BNP水平变化(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慢性心衰时多种细胞因子被激活,它们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心肌肥厚、心肌间质纤维化,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坏死,降低心肌收缩力,促使心衰的进展[2]。他汀类药物还可以减弱炎症细胞向斑块内趋化和聚集,抑制巨噬细胞、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从而减缓心肌损伤的进程,保护和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瑞舒伐他汀对慢性心衰的作用机制主要为:(1)阻止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恢复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心衰猝死的发生,改善预后。(2)逆转心室重构,抑制心肌肥大,减轻心肌间质纤维化,延缓心衰发生。(3)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3]。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且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均有显著改善(P<0.05)。

1988年脑钠肽(BNP)首先由日本的Sudoh从猪脑中分离出来。随后被证实脑钠肽(BNP)广泛分布于大脑、脊髓、心肺等组织,其中以心脏含量最高。长期以来,心衰患者的诊断依靠临床、超声、心动图和X线,而生物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发展给心衰的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武器”-脑钠肽(BNP)[4]。研究报道,血浆中的BNP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间接反映患者的心功能水平,尤其在心力衰竭处于失代偿期的患者中,BNP水平最高[5]。本组资料证实了,瑞舒伐他汀治疗后观察组的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瑞舒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的功能,提高6分钟步行距离、降低BNP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爱群,胡大一,主编.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31.

[2]杨树国,田玲玲.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及LVEF的影响[J].吉林医学,2009,30(15):1576-1577.

[3]吴晓娟,盛国安,许峥贵.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0,13(2):197-198.

[4]张卫红,刘爱平.辛伐他汀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2009,1(12):53-54.

[5]刘军利.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肿瘤坏死因子-a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08,5(2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