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的临床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局部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的临床探讨

张明娣郭滨颖孟繁纯

张明娣郭滨颖孟繁纯(哈尔滨市眼科医院150000)

【中图分类号】R9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155-02

【摘要】目的讨论局部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局麻药进人体内中央室的速率与给药方式直接有关。各种麻药的分布形式大体上相似,但人体对不同药物的处置速率并不相同,与各个药物的理化性质相关。

【关键词】局部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局麻药进人体内中央室的速率与给药方式直接有关。如局部麻醉时的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该部位的血液灌流状态,一般需经15~30min血内才达到峰值,若行静脉内注射,则血内即时就可达到峰值。各种麻药的分布形式大体上相似,但人体对不同药物的处置速率并不相同,与各个药物的理化性质相关。

一、吸收

从注射局麻药部位吸收至血液内,吸收程度受注射部位、剂量、局部组织血液灌流、药物一组织结合,以及有否加用血管收缩药等因素的影响。

1.注射剂量不管注射局麻药的部位和容量如何,血内局麻药浓度的峰值均与剂量直接相关。如应用大容量的稀释局麻药液,其血内浓度将比应用等剂量小容量的药液高。高浓度的局麻药,有利于药物弥散;但容量小,与组织接触界面小,不利于组织吸收。因此相同剂量的局麻药,1%与2%溶液在血内浓度相似,毒性也相似。但甲哌卡因例外,2%溶液吸收远比1%为快,前者血内浓度也比后者为高。原因可能是1%甲哌卡因与组织结合已接近饱和,再高的浓度只能使血内非结合(游离)状态的局麻药剧增,毒性也随之增加。

2.注射部位不同部位神经阻滞的局麻药吸收速率及血浆峰浓度也不相同,尤其是该部位有丰富的血管,则局麻药吸收的速率都较快,吸收量较多。不同途径给予利多卡因,其吸收速率呈如下递减顺序:肋间神经阻滞>骶管阻滞>硬膜外腔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坐骨股神经阻滞。

3.注射部位的血液灌流局麻药吸收的快慢与该部位的血液灌流直接相关。在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可达到以下目的:①减慢局麻药的吸收速率;②降低血内局麻药浓度;③完善对神经深层的阻滞;④延长局麻或阻滞的时效;⑤减少全身性的不良反应。但血管收缩药对长效脂溶性局麻药(如布比卡因和依替卡因)的影响甚微,可能是此类麻醉药有高度组织结合力,以及有较强的血管舒张作用,从而抵消了血管收缩药的作用。

肾上腺素与局麻药溶液的浓度比率,以1:200000为宜,相当于每毫升局麻药溶液含。肾上腺素5μg。患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人,以及对手指、足趾或阴茎行局部阻滞时,禁用肾上腺素。

4.局部麻药的脂溶性、与组织的结合力①脂溶性:神经膜含有丰富的脂质和蛋白质,局麻药的脂溶性高则与神经亲和力强,因此局麻药的脂溶性可作为衡量局麻药与神经亲和力的尺度;②组织的结合力:局麻药与组织结合力越强,吸收越多;③组织屏障:从局麻药离解出来的带电荷的季铵基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至于高pKa药物(如利多卡因)是否更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目前不能肯定。

5.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血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局麻药无药理活性。药物结合与非结合形式间是可逆的,也是相互平衡的。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多寡,除了与亲和力有关外,还受药物浓度和血浆蛋白含量的影响。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与血内局麻药浓度成反比,一旦其结合已达饱和,则血内将出现更多非结合形式的局麻药。因此低蛋白血症病人易于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

6.理化因素

(1)pH的影响:在酸性溶液中,同量的局麻药复合盐只离解出较少的碱基。需提高局麻药浓度,才能与较高pH下较低浓度局麻药所达到的阻滞效果相当,即酸中毒时,局麻药的作用减弱,碱中毒时局麻药的作用增强。

(2)感染:感染组织或脓肿周围注射局麻药,因该部位乳酸和其他酸性物质多,使pH下降而导致局麻效能的减弱,甚至失效。因此需提高局麻药的浓度或升高局麻药溶液的pH值。

(3)附加的药物:在局麻药溶液中加入其他药物如肾上腺素,亦将影响其离解度和麻醉效能。

二、分布

局麻药从注射部位经毛细血管吸收分布至各器官系统。然后经生物转化,清除和排出至体外。局麻药的分布与各种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有关。时效较短的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在体内呈二室分布模型,时效长、脂溶性高的局麻药(如丁卡因、布比卡因)则属三室分布模型。

三、生物转化和清除

酯类局麻药主要是通过假性胆碱酯酶水解,也有小部分局麻药以原形排出。不同药物水解速度不同,氯普鲁卡因最快,普鲁卡因居中,丁卡因最慢。假性胆碱酯酶主要存在于血浆中,肝细胞含量亦高,脑脊液甚微。

酰胺类局麻药代谢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内进行,经微粒体酶的催化、酰胺酶水解。经过N-脱羟后脱氨基等步骤生成2,6-二甲代苯酸。该类药物在肝内代谢的速率各不相同,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出,仅有不到5%以原形从尿排出。利多卡因还有小部分通过胆汁排泄。

参考文献

[1]王育东.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