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的特点作用,针对审计中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可有效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审计工作底稿:辞章修养:审计责任:质量控制:制度法规
[中图分类号]F23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1-0032-02
0、引言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对审计记录和审计证据经过系统整理,按照审查的每一个问题所归纳编写的专项问题说明书。它是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审计情况的汇集和编写审计报告依据,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证据的载体,是审计情况汇集和佐证、解释审计报告的可靠依据。因此,如何编制和取得完整齐全有效的审计工作底稿,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是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
1.1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反映不出问题的症结和实质。审计工作底稿是以一项问题为主要内容编写的,每一份审计工作底稿都附有查清的事实记录和证据,依据事实证据和制度法规做出定性准确的结论和审计意见。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心、查账技巧、应变能力、审计方法、对被审计单位情况的了解等因素影响对重要事实的认真记录、判断和全面反映。因此,所取得的证据不具备相关、真实、可靠的特点,反映不出问题的实质,难以证明问题的存在,由于取证工作不完备、不严格,据此陈述的事实做出的结论与实际有差距或不相符,审计的风险也就在所难免。
1.2文字素养不高,事实陈述不清,判断用词不当。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必须有事实、有分析、有结论、并有确凿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完成这些工作内容要靠审计人员一定的政策水平、文字水平、辞章修养来完成。文字素养不高,事实陈述不清,判断用词不当是影响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的原因。一是审计人员不善于多读、多看、多写、多练、多思满足现状,有些审计人员在查账上是行家里手,对会计资料反映的经济活动做出科学的判断,但在审计应用写作上往往力不从心,在事实陈述、分析和审计建议却不充分,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文理不通,语意不明、歧义百出、令人费解,从而影响了审计的工作质量;二是审计工作底稿中记载的事项不简洁、难懂,有些文字过于简略,影响事实陈述准确反映,看不清违纪的严重程度,有些则叙述过于繁琐缺乏剪裁文字冗长,影响作出公正妥当的审计结论;三是不善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四是由于文字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些问题都会造成所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文字表述不准确,用词用语不规范,应用政策、法规、制度不充分,又由于审核不严难免会有不恰当的词语进入审计报告,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1.3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存在缺陷。审计工作底稿分为事实结论及审计人员意见两部分,依据查实的事实陈述才能体现其客观性,依据查实的事实陈述才能对其做出准确的判断,不容许有主观臆断、似是而非的成分,不拔高、不推想,这些都是以查实工作为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的范围逐步扩大,核算形式的不断变化,审计的对象错综复杂,企业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也从最初的查错防弊发展到现在的提升企业的绩效与查错防弊并重。目前制约查证质量的因素。一是审计人员仍停留在以往的查账思路上,不善于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二是审计人员未能及时了解政策变化情况。企业经济成分日趋复杂,新政策、新制度、新规定不断出现,在审计工作底稿中,根据查清的问题事实,要正确应用有关制度、法规予以认定和衡量,提出具体的分析意见,由于审计人员所掌握了解的制度法规有限,因此认定和衡量的尺度就难以把握;三是不能正确处理好配合与被配合的关系,没有发挥整体优势,各自为战缺乏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且审计工作底稿可以考核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缺乏整体观念,很难真实反映如实考核;四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碍于面子的人情关系。这些问题会加剧审计的风险。
1.4审计工作底稿填制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只有事实没有结论或只有事实结论却没有审计人员的意见;二是制度法规应用不确切,错用误用或无法律依据;三是审计工作底稿所表述的问题与查证资料不相吻合;四是没有被查企业的名称和所检查的时期;五是未填写抽查范围和决定范围的依据;六是审计工作底稿编制人、复核人未签名,没有填制日期。由于填制的不规范,对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发生质疑。
2、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加强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
在形成审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审计工作底稿经过层层复核,每一层次复核的内容和责任都应该明确。
审计人员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取证、事实陈述、制度法规应用,主要数据和主要问题的相关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检查,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记录,必须做到所出手的工作底稿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附件齐全。
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是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进行全面复核确认。了解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编写的内容是否完整,编写的格式是否规范,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结论表述是否清楚,措词是否得体,审计法规应用是否恰当,能否为审计意见提供足够的支持,即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能充分支持所签发的审计报告。
主任会计师的责任是要解决审计人员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分歧,及时复核审计工作底稿,澄清审计事实,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和适当。
2.2分结构多渠道开展文字、业务培训工作
审计业务的管理很大一部分工作需要通过文字形式去组织去实现,科学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用文字形式去表现、去传递。审计人员的基本功一是审计查证二是应用写作,所以审计文字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和熟练程度本身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和审计的风险控制。因此,审计人员熟练地掌握审计写作技能是审计职业练好第二基本功的要求,是有效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要求,也是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的要求。所以要开展分结构、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审计人员的文字素养的培训教育工作。培训工作要做到计划、组织、人员三落实,有目的、分对象,分期、分批地进行。因为审计人员工作经历不同,所具有的知识构成和水平也不完全相同,而且文字训练并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培训工作途径因人而异,针对性的对缺乏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训,并且要将其作为一个长期工作。通过严格有序的培训后,撰写的审计书面文字既讲究语法修辞,又有清晰、严密的思维逻辑,结构严整、语言精炼、文理通顺、结论明确经得起反复推敲,并能够将我们审计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成果站在法规和政策立场上,事实求是、客观公正地用文字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审计人员文字水平、辞章修养、业务水平、政策水平,又能营造在文字修养上善于多读、多看、多写、多记、多练、多改勤学苦练比学赶帮的浓厚学习氛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2.3组织观摩学习,进行相互交流
有选择的组织对各种业务类型的审计项目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专项观摩学习,并进行逐项、逐条、检查讲评,通过现场的观摩、讲评,大家可边看、边议,总结出存在的差距、问题以及改进、完善审计工作底稿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既直观、实际谁优、谁劣看的一清二楚,又可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督促改进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共同提高的目的。
2.4审计工作的法制化
制度法规是审计部门实施审计监督的依据,也是认定审计查证事实,提出审计结论及建议的依据。对审计查证的问题,必须依据问题发生时有效的法律法规作出处理和评价,正确运用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方法。企业经济成分日趋复杂,新制度新政策不断出现,审计对象和内容也就处于经常变化之中,为此,首先,应加强政策、法规教育培训工作,使审计人员有机会及时学习掌握新制度新政策新规定,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减少或避免审计风险;其次,对建立的法规制度库要进一步的日臻完善,并予以逐步推广应用,给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再次,审计监督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到在审计工作中有可操作衡量尺度统一的法规制度政策标准来定性同类审计的问题,需要法制化标准规范的问题,因为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有些具体法规制度政策标准的内容已形成一定的认识模式,但有可能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在于个人的体会和理解,易形成审计人员认定和衡量问题的尺度不一弹性较大,如果我们把这些已应用的内容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才能保证其成熟性和稳定性,用同一尺度来衡量同类问题。为此,组织一定层次人员一是根据审计工作实际需要和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按其规律性进行分类总结编出适应性强可操作的制度法规标准;二是将上级的调控政策、财务规定、相关标准及时收集整理并下发到具体使用者手中,避免审计人员由于了解掌握法规制度政策滞后而对审计的内容做出错误判断使审计工作出现反复和所审计的重点与新制度新政策相悖,只有使审计人员尽快、及时了解、学习、熟悉新制度新政策,才能灵活准确的应用,始终站在法规制度政策立场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实施审计活动。三是对无法律依据审计取证不充分的,不能强行作为问题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以规避审计风险。只有依法审计才能有理有力,才能显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才能有效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企业审计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