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黑龙江迎春158403)
【摘要】目的:探究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9例ANFH患者126髋分别采用CT和MRI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敏感度和早期定性敏感度。结果:CT和MRI定性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1.26%、96.03%,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88髋经MRI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为100%,明显高于经CT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为72.73%(P<0.05)。结论:CT和MRI均可作为ANFH常规诊断措施,但在早期ANFH诊断中,MRI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较高。
【关键词】CT;MRI;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182-02
骨头缺血坏死(ANFH)又称股骨头骨软骨炎,是骨科常见但又难治的慢性疾病之一。且发病率逐渐上升。ANFH发病缓慢,潜伏期较长,早期可采取保守治疗,晚期则需要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生活上的不便。30~60岁男性发病较多,主要是由于如外伤、酗酒等各种原因引起股骨头的供血不顺,进而导致骨和骨髓细胞成分出现坏死,单侧或双侧髋部压痛、疼痛和活动受限为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早期的ANFH股骨头的形态尚未发生变化,因此早期为治疗的最佳时期[1],进入中晚期则不可逆转,将难以治疗。ANFH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尤为重要,也是患者能否得到治愈的关键,ANFH诊断方法很多,但CT和MRI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因此在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为对CT和MRI在ANFH早期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做出正确的分析,我院将CT与MRI两种诊断方式对股骨头坏死诊断价值进行研究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2月到2015年1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79例(126髋关节)成人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患者的年龄为31~59岁,平均(42.5±3.7)岁。病变部位:单侧32例,双侧47例;临床表现:下肢活动障碍,髋关节部位有疼痛感或者不适感,夜间疼痛症状与白天相比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的一部分患者有加重的表现。
1.2方法
1.2.1CT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采用GE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扫描,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扫描层厚2~5mm,层间距2~5mm,已股骨头中心点为基线,行横断位上下5个层面的连续扫描。进行平扫后,对所有患者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进行增强扫描,设置参数与之前相同。
1.2.2MRI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采用体部线圈,常规行横轴面和冠状面SET1W1、TSET2W1和STIR短时反转恢复序列。患者取仰卧位,患膝伸直,范围包括双侧髋臼上3cm至骰骨粗隆下,层厚3mm,层距1mm连续扫描。
1.3诊断标准[2]
患者经过MRI、CT及X线检查后,数据均显示正常则为1期患者。X线及CT检查患者后数据显示正常,而MRI异常则为2期患者。MRI与CT数据为异常,X线数据为正常则为3期患者。MRI与CT数据为异常,X线中为半月征则为4期患者。所有检查的骨头均出现塌陷、关节破坏则为5期患者。
2.结果
CT和MRI定性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1.26%、96.03%,两种检查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Ⅱ期、Ⅲ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符合率均为100%,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Ⅱ期及以上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88髋经MRI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为100%,明显高于经CT早期检查定性敏感度为72.73%(P<0.05)。
3.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在骨科属于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髋部出现疼痛感、关节僵硬、不能自由活动以及体征出现变化、髋关节和大腿附近持续疼痛,可累及膝部。随着病情进展,极有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使得患者髋部活动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做外旋活动时最为明显。诱发此病的原因有很多。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针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疾病的诊断方式有很多种,但目前CT、MRI两种诊断方式针对此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运用价值。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主要有两种[3],一种是患者在股骨头坏死之前有过股骨颈骨折,而经过复位治疗后愈合不良,负重行走导致股骨头损伤;另一种多是跟患者日常酗酒和过度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可使骨组织自身病变坏死,导致骨组织的再生修复能力出现障碍。另外,儿童发育成长期中也可能引发股骨头骨骺坏死。
早期股骨头坏死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和MRI。在病变最早期,最先对缺血产生反应的为造血细胞,6~12h开始出现液化坏死,骨细胞和骨母细胞随后发生变化,12~48h开始坏死,导致骨质疏松。此时CT表现可能未阴性或仅局部骨质密度减低,特异性不明显;而MRI检查能检出稍长T1和T2信号,抑脂检测可能发现。病变发生1~5d后,脂肪细胞开始死亡,股骨头你内骨髓正常黄骨髓(T1高信号)被病理水肿的组织(T1低信号)替代,而此时CT可仍无明显病灶。病情进一步发展,组织修复开始,出现增生的毛细血管胶质纤维,可反应性的出现充血水肿,局部骨质被新骨替代。此时,CT表现为广泛性的骨质疏松,可有小囊变;而MRI可见大片状或新月形长T1T2信号,可出现特征性的“线样征”[4]。病情进一步加重,坏死区出现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结缔组织等。大量骨质被新骨替代,但修复的关节软骨表面并不光滑。关节囊内由于滑膜炎性反应,积液进一步增多。此时,CT可显示股骨头承重缘塌陷,股骨头内多发小囊和硬化灶,MRI可见大片新月形长T1、T2信号。
综上所述,应用MRI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疾病具有较高敏感度及准确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病情,为及时诊断及康复治疗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指标。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任勇,母其文,陈世孝,等.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454-1456.
[2]崔保刚.CT与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366-369.
[3]马依迪丽尼加提,田序伟.CT、MRI进行股骨头坏死放射诊断的效果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25):171.
[4]曾亚菲,徐鹏,熊玮.CT与MRI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中的诊断价值对比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3):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