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庆内蒙古乌海市第二中学016000
人类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历史人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历史的推动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判来培养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过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现结合自身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
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就是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当地的环境中去考察,要历史地看问题,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简单地给历史人物做一个定论。我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就是这个道理,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人物会采取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简单的评价是不客观的。
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
1.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
2.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
3.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要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比如说,在阶级社会,评价历史人物就要特别注意人物的阶级特性。毛泽东说过: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了阶级的烙印。所以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其阶级属性决定的,都是代表本阶级利益的,只有掌握了其阶级属性,才能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做到更有深度。比如评价洪秀全,就要牢牢把握其出身农民阶级这一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理解天京事变的爆发,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都是其阶级局限性导致的,这样对洪秀全的评价才更有说服力。
二、在评价历史人物过程中一定要以史实为依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历史是客观的,对历史的认识却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对历史人物肯定也好否定也罢,一定要用史实说话,绝对不能空穴来风、主观臆断、想当然地作出结论,任何一种掺杂着个人因素的评价,对历史人物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唯有以史实为准绳,才能客观、公正地作出判断。
比如说,学生在评价汉武帝时,说到“他是一位历史上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皇帝”,而在论证这种结论时,必须提供具体的历史史实来说明这个问题。学生总结为:“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军事上:派大将卫青出兵抗击匈奴。在经济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禁止郡国铸钱,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将当时的货币进行统一。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史实的总结,为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论据,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两点原则,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辩证地进行评价。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本中有关于秦始皇功过的评价问题,这种题目的设置,个人认为本身对学生就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总结如下:
(功)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修筑灵渠开发岭南地区,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过)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就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再比如评价隋炀帝,我们不能因为他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使用暴政就否定其一生,因为开凿京杭大运河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到现在仍然发挥着作用;还有科举制的实行,更是开创了选拔人才的新途径。隋炀帝的这些创举都是不容抹煞的,而学生往往片面夸大了其暴虐的一面,而忽视其进步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
千秋功罪,后人评说。要对每个历史人物作一准确全面的评价,实在是一大难事。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前提,引导学生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责任。唯有不断探索,才能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