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8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2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率为4.76%,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依次为11.90%、85.71%,χ2=3.403,χ2=4.375;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抢救中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认可度,缩短抢救耗时和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路径;成功率;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2-0299-0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是因为心脏长时间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的急危重症,主要的症状为胸闷、心律不齐等,在发病后若未能及时有效的抢救患者死亡几率较大。资料显示我国AMI患者人数月200万,且每年新增人数50万,目前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病症之一。由于AMI发病急、进展快,因此抢救过程中科学的护理非常关键,我院在AMI患者的抢救中辅助急诊护理路径,现将该种护理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是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84例AMI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42例,男女比例为25:17,年龄在43~70岁间,平均年龄为(54.2±2.7)岁,梗死部位:高侧壁6例、下后壁14例、前间壁/广泛前壁22例。观察组患者42例,男女比例为26:16,年龄在46~72岁间,平均年龄为(53.8±2.5)岁,梗死部位:高侧壁8例、下后壁15例、前间壁/广泛前壁19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给予吸氧支持和心电监护,同时使用镇静和镇痛剂缓解患者的疼痛,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表现,遵照医嘱合理使用药物,若有异常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①成立护理路径小组。由急诊室护士长作为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查阅AMI护理相关资料,编写急诊护理路径培训手册并征询科室专家对教材进行改进;然后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培训,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开展急救操作模拟演练医生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②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患者入院后接诊护士必须在60s内完成症状观察、病情询问以及分诊工作,迅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开通该类患者专用急诊通道,遵循先抢救后挂号的原则争夺抢救时间;使用平推车将患者快速送至急诊室的同时联系医生做好抢救准备,抢救室内有组长对人员进行调配。前2min氧气吸入量为4L/min,密切监视患者血压、血氧等体征指标,在5min内建立静脉通道,10min内完成血液等检验样本的采集;同时在患者舌下含服0.5mg硝酸甘油药物并密切观察临床表现,若症状缓解根据医生指导配合操作;若未得到缓解则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实时与手术室保持联系,病情危重则随时转入进行手术治疗。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进出诊时间、抢救成功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从抢救及时性、护理操作娴熟度、语言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85~100分间记为非常满意,70~84分记为满意,<70分记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数据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用t检验,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进出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进出诊平均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进出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x-±s)
2.2患者死亡率和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4.76%、对护理干预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1.9%,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85.71%,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所示。(护理满意度调查以抢救成功人数为准)
3.讨论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或者持续性缺血引发的心肌坏死的病症,该病的特点是起病迅速、进展快且病情非常危重等,患者会伴有心律失常、休克等表现严重者会发生死亡。临床研究发现在发病早期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能够抑制病情的进展,而抢救过程中护理干预的针对性越强则更能节省抢救时间,提升治疗效率减少和避免对脑神经的损伤,患者康复效果更为显著。
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某一类疾病特性专门制定规范性护理计划,急诊护理路径能够简化护理过程,开通专门针对AMI患者的抢救通道,更好的配置医疗资源节约进出诊时间,以争分夺秒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急诊护理路径实施的关键是拥有专业素质较高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通过编写培训课程和实践演练让护士熟悉各类急症患者的抢救要点,采用定时、定人和定责的模式将各项操作耗时具体化、精确化,避免各个环节衔接中的停滞提升抢救效果。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该组患者在进出诊时间上明显短于对照组,抢救及时患者的死亡率仅为4.76%,而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11.90%;抢救完成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时间更短仅为(7.2±4.0)d,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1.5±4.3)d,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进出诊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557-559.
[2]姜浩.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12(16):146-147.
[3]钟丽红,林巧丽,黄庆芬.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4,27(23):3579-3581.
[4]杨陇霞.急诊护理路径对急诊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体会[J].养生保健指南,2016,10(22):204-205.
[5]游文征.急救护理路径对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4,11(16):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