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凝胶加硫酸镁湿敷治疗多巴胺外渗引起的静脉炎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双氯芬酸钠凝胶加硫酸镁湿敷治疗多巴胺外渗引起的静脉炎疗效分析

孙峰

孙峰(山东能源淄博矿业集团中心医院255120)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9-0167-02

【摘要】目的探讨双氯芬酸纳凝胶加硫酸镁对多巴胺液体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治疗作用方法51例多巴胺外渗患者采用硫酸镁湿敷后用双氯芬酸纳凝胶涂抹,51例采用硫酸镁湿敷作对照观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6.1%,对照组有效率72.5%(∠0.05)。结论双氯芬酸纳凝胶加硫酸镁治疗多巴胺外渗引起静脉炎效果优于单纯用硫酸镁。

【关键词】双氯芬酸纳凝胶硫酸镁多巴胺液体外渗静脉炎

多巴胺是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它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毒性低等优点,常应用于心内科病人,但是由于多巴胺持续应用时间长,药物对局部刺激强,血管反应大,使静脉穿刺部位局部皮肤出现苍白,,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沿穿刺静脉出现颗粒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无弹性伴压痛,甚至出现远端脓肿坏死等静脉炎症状[1]。目前大多数单纯用硫酸镁湿敷治疗液体外渗静脉炎,在实践中双氯芬酸纳凝胶加用硫酸镁湿敷治疗多巴胺液体外渗效果优于硫酸镁。现将本科使用硫酸镁湿敷后加用双氯芬酸纳凝胶涂抹治疗多巴胺外渗引起静脉炎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与分析选择2010年至2011年行多巴胺静脉注射泵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将这102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70.0土]0.8)岁;对照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71.2士10.1)岁。患者须符合以下条件:(l)静脉泵入多巴胺前患者无静脉炎;(2)采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泵人:;(3)静脉泵人多巴胺时间均大于72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构成、血管状况及输注速度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注射部位发现局部皮肤苍白,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沿穿刺静脉出现颗粒样改变立即拔针,先用硫酸镁湿敷后涂上双氯芬酸纳凝胶,对照组只用硫酸镁湿敷。

疗效标准局部肿胀,苍白区消除,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伴)沿穿刺静脉出现颗粒样改变明显消失。有效局部肿胀减轻,苍白区、及静脉红肿热痛范围缩小。无效治疗24小时后无改善。

组别n痊愈有效无效有效率

对照组5120171472.5%

观察组513019296.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讨论

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小剂量多巴胺主要兴奋β受体,使动静脉血管扩张,改善微循环、降低心前后负荷,增加肾血流量,有利于利尿。大剂量多巴胺可兴奋α受体,使动静脉血管收缩,其作用与前者相反[2]。在本文的案例中,多巴胺的用量偏大,作用时间长,说明此反应是多巴胺外渗后在局部产生α效应所致。根据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及组织有效灌注不足的病理生理改变,渗出引起静脉炎的可能原因如下:

2.1滴入药物浓度越大,对局部血管刺激越大,血管通透性也会相应增加。持续注入多巴胺后,若局部血管药物浓度>5mg/(kg.min),连续用药时间长,刺激局部血管收缩[3],可长时间发生痉挛,引起缺血、缺氧,静脉壁也可因缺氧而渗透性进一步加强,导致药液外漏引起红肿热痛静脉炎症状[4]。

2.2通过微血管壁渗出性损伤分析由于机体处于休克状态时,持续性低血压,可使末梢循环严重淤血、缺氧、血流缓慢,此时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外溢至周围组织中,这时静脉注入的多巴胺也随血液成分而溢至血管外,从而造成穿刺点近心端静脉血管周围组织中多巴胺浓度增高,是a-受体兴奋而造成局部组织微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组织缺血或坏死。

2.3药液直接输入皮下组织所致的损伤输液针头脱出血管腔而滞留在皮下组织而没有被及时发现所致,由于局部组织受高浓度多巴胺药物的直接刺激,同样造成组织的缺血或坏死。

2.450%硫酸镁湿敷50%硫酸镁具有高渗作用,通过湿敷能使组织水肿在短时间内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而且通过硫酸镁湿敷可解除外渗至组织疼痛,它的机理是镁离子通过皮肤表层渗透至血管壁作用于痉挛血管,使之扩张,使血管的表面张力降低,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抑制神经末梢对乙酰胆碱的释放,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预防及缓解疼痛,另外,通过热力作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此方法对皮肤的刺激较小,并且不会造成皮肤破损及出血。而双氯芬酸纳其作用机理为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的转化生成,因前列腺素为引起疼痛、发烧及发炎等之现象的主要因子,可以有效地阻止从而减轻了炎症和疼痛,减轻局部组织的炎性反应。为此,应用硫酸镁湿敷加用双氯芬酸纳凝胶在疼痛缓解,减少血管红肿,硬结明显优于硫酸镁,方法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值得推广和应用。

总之,在临床使用多巴胺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外渗会引起的不良后果,以预防为主,加强观察和护理,一旦发生渗漏现象,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发生外渗部位皮肤及组织坏死,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痛苦。

参考文献

[1]江明性,扬薄宸.药理学.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郑洁,龙玉华.微量泵注射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治疗心衰的观察和护理.华夏医学,1999;12(5).

[3]《实用护理杂志》2006年6期关键词:多巴胺外渗护理.

[4]胡静,张红,金杰,等.多巴胺致组织损伤早期处理方法的实验研究.护理研究,2001,15(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