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冠类头饰造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浅析中国冠类头饰造型

杨月双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我国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头饰文化主要包括三类:冠、帽、巾。扎头巾为便利,戴帽子为御寒,戴冠为装饰。“冠”在我国头饰文化中地位显著,甚至衍生出许多成语,比如“冠冕堂皇”,“凤冠霞帔”。本文主要讨论“凤冠霞帔”和“冠冕堂皇”中“冠”在中国古代女性、男性中实际佩戴的类型与内涵,从而启发当代服饰文化的价值探讨。

关键词:冠;凤冠霞帔;冠冕堂皇

一、女性冠主要类型

“美”在甲骨文造字之初,意为以牛羊等动物的兽角佩戴头部极富有美感。因而,在河北平山三汲战国墓出土了头戴牛角冠的玉石人物俑,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了工”字状的冠,即三翅冠,造型灵感极有可能出自于鸟类的头冠羽毛。

中国服饰传统文化女性世界中,常常提到“凤冠霞帔”的说法,它体现了“冠”在女性头饰文化中的意义非凡与广泛普适性。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点缀了金银、珍珠、宝石、玛瑙等名贵珠宝。我国宋朝时期明确了女冠的礼服冠制,规定了人们参加重大庆典时所戴,最高品级的礼冠是皇后在受册、谒庙、朝会时佩戴的凤冠。不同等级人群有详细规定,其花冠的材质、珠宝类型、颜色、纹样都有严格区分。早在386年—581年北朝,隋炀帝为萧皇后打造了一顶惊世骇俗的凤冠,整体为花枝型分散开来的装饰美感花冠;隋代李静训墓出土了冠的残件,材质为金银、宝石和珍珠所构成的花枝类型花饰;唐代武则天肖像画中描绘的花冠,为大量金色立体雕刻、飞龙造型象征着权力的花冠;宋宣祖后大衫像中的杜太后佩戴的是象征着莲花雨道教的“芙蓉冠”;南宋高宗吴皇后翟衣像中佩戴的是“龙凤珠翠冠”;明代明成祖徐皇后常服像,身穿大衫霞帔,头戴“双凤翊龙冠”;明代孝端皇后的凤冠为“九龙九凤冠”;明嘉靖时代,云南沐氏家族出土了沐崧夫人徐氏的“芙蓉冠”;而清代以后皇后通常着“朝冠”。

明代皇后的凤冠造型端庄,气势恢宏。凤冠顶部镶嵌“金龙”,左侧由“金凤”、“珠结”、“珠翠凤”构成,右侧由“翠云”、“翠叶”、“珠牡丹花”、“珠翠”、“蕊头”、“口圈”、“博鬓”构成。清代皇后的朝冠造型较汉族历代,风格变化很大,红色、金色、黑色配色显得庄严而神圣。朝冠顶部镶嵌着“顶珠”、依次往下有“冠顶”、“金凤”、“朱纬”、“金约”装饰配件。

“霞帔”为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组成部分,款式为披肩类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宋朝开始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由于其造型似彩霞,故得名“霞帔”。

二、中国古代女性花冠主要工艺举例

中国古代女性花冠体现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精湛的工艺,比如点翠、鎏金、绒花、花丝、镶嵌、錾雕、穿系等。其中点翠工艺在我国自从汉代始出现,发展到清代工艺纯熟达到巅峰。根据翠鸟羽毛的不同位置软硬程度,点翠可以分为硬翠和软翠,取翠鸟羽毛粘合在金属花片上(传统金银首饰为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托形状),镶嵌加捻边框,构成各种多层次的图案。翠鸟羽毛呈现出深浅变化,不同层次的蓝色,称为蕉月、湖色、深藏青,其色彩艳丽,光泽度高,富有纹理质感,因而使点翠工艺饰品显得充满灵气。清代末期,因翠鸟的数量锐减,渐渐由烧蓝工艺替代。在当代,翠鸟成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出于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代点翠工艺通常又由点绸工艺代替。

三、中国男性冠主要类型

男性首服,为士人以上阶层佩戴,始于周,通常男性会在20岁时行冠礼。周朝到明朝,皇帝祭祀时佩戴“冕冠”。“冕冠”主要“由綖”、“玉衡”、“玉簪”、“旒”、“冠武”、“充耳”、“朱缨”、“朱綋”部件构成。圆桶上为木板,造型为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板上为青黑色,板下为红黄色,象征着天玄地黄;“垂旒”由五彩丝线串联五色彩玉而成,“充耳”由丝绵或玉做成球饰,象征着不信谗言。整个“冕冠”造型趋势为前低后高,象征着百姓关怀。“冕”的类型按帝王佩戴场合用途分类可以分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大裘冕”即帝王祀天场合佩戴、“衮冕”即帝王祀祖场合佩戴;“鷩冕”即帝王和百官祭祀先王,行飨射典礼场合佩戴;“毳冕”即帝王和百官祭祀山川场合佩戴;“希冕”即帝王和百官祭祀社稷佩戴;“玄冕”即帝王和百官参加小型的祭祀活动场合佩戴。

“爵弁”为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官员参加祀之服,造型特点以紬为之,无旒,黑缨,角簪导。唐陈后主、隋炀帝肖像画中佩戴着“皮弁”。最早的朝冠被称为“弁”,主要用鹿皮制成。“皮弁”将鹿皮分割成若干瓣,呈献出瓜棱形,然后用针线缝合起来,整体廓形表现为上锐下广趋势,似两手掌相合状。“燕弁冠”,即明皇帝燕居服时佩戴的冠饰。“燕弁冠”的形制与“皮弁”相同,外冒乌纱,弁身前后各分十二缝,五玉云象征着五行,四山取其“镇静”之义。定陵出土“燕弁冠”复原了其主要造型组成,包括玉珠、玉簪、簪纽、缨纽、金池、朱纮、朱缨。“委貌冠”为朝官臣所戴,始出商周,汉魏沿用,隋朝废。“委貌冠”造型与皮弁相类,主要材质为黑色丝帛,所以又称“玄冠”,公卿,诸侯、大夫等常朝视事场合佩戴。除元代、清代例外,其他朝代还广泛流行一种冠饰,即“通天冠”,又名“卷云冠”。秦时“通天冠”,为乘舆所常服;汉代百官于月正朝贺时,天子戴通天冠。汉朝至元朝时期,皇帝戴通天冠的场合中,太子、诸王佩戴“远游冠”。汉代至宋代时期,面见皇帝的公侯至小吏佩戴“进贤冠”,其官位越高、冠上的梁越多。“武冠”始于秦汉,材质主要为漆纱,造型呈现出簸箕状,加在巾帻之上,侍臣加金珰附蝉,以貂为饰。“长冠”为祭冠,以竹皮为骨,外裱漆纚冠顶扁平而细长,尺寸约高七寸,宽三寸。“漆纱笼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可,平顶,似圆型“套子”,两边有耳垂下,佩戴时必须罩于冠帻之外,下用丝带系缚。“獬豸冠”,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兽,似羊非羊,似鹿非鹿,象征着明辨是非、忠贞不渝。

四、结语

无论是中国古代女性的“花冠”还是中国男性的“冠冕”,以特殊材质、造型符号化语言等,都体现了我们古代服饰封建等级礼制的严格“皇权”阶级性,随着社会体制与意识形态的演变,在当代我国社会已经不复存在。但区分特殊职业级别性质的服饰品依然广泛延用,通过一些符号、颜色,来表明资历深厚,比如部队系统、警察系统、学士学位服装等。此外,“花冠”、“凤冠”成为民间花嫁新娘钟爱的服饰品,“凤冠霞帔”的服饰品语言依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婚嫁的红色吉祥婚礼首选。“花冠”在我国当代戏剧服饰品中,花旦等角色的传统服饰品也延续了其形制特点。“花冠”同时活跃在各个影视剧造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十面埋伏》、《扶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武则天》、《笑傲江湖》、《红拂女》、《末代皇帝》等。

作者简介:杨月双(1989-),女,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专业方向:戏剧影视美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