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1例临床观察

/ 1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1例临床观察

黄启正

黄启正(广西平果县中医院531400)

【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6-0387-01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的溃疡性炎症为特性的慢性疾病,简称“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粘液血便或脓血便,常伴里急后重、腹痛等。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他胃肠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本病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更为多见。本人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1例,临床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31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3.4年。均有典型的腹痛、腹泻、粘液或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等。大便镜检均有红、白细胞、巨噬细胞及粘液,经涂片和培养等反复镜检均未发现阿米巴滋养体、痢疾杆菌和血吸虫卵等病原体。乙状结肠镜检、纤维结肠镜检及X线钡剂灌肠检查,肠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病变范围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18例,侵及降结肠者11例,全结肠者2例;17例为慢性持续型,14例为慢性复发型。中医辩证证型为湿热下痢、脾气虚弱、气血瘀阻。

2、治疗方法①内服中药以清热解毒,理气利湿,健胃益气和胃,理气活血为基本治则。药用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黄芩15克,黄芪15克,黄连15克,白芍15克,红花15克,炒地榆15克,白头翁30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连服14日为1个疗程,酌情服用1—4个疗程。化裁:脓血便甚者可加乌梅炭10克及仙鹤草15克,腹痛甚者可加延胡10克,香附10克,便次频且便溏甚者可加诃子6克,赤石脂10克,里急后重甚者可加槟榔10克,大黄10克。②中药灌肠:白头翁30克,败酱草30克,黄芩12克,黄连15克,白芨20克,苦参20克,乌贼骨15克,补骨脂12克,地榆炭20克,三七10克,明矾2克。水煎浓缩为100-150ml,地、待药液温度降到40℃时,保留灌肠1-3小时。在保留灌肠期间,不断变换体位,即仰卧、俯卧、左侧卧、右侧卧4个体位,每10-15分钟变换1次。每日1次,14日为1年疗程。待病情明显减轻后,可隔日或3日1次。

结果

1、疗效判断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仅留疤痕,隋访1年以上不复发者。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示肠粘膜拜仅遗留轻度炎症,或治愈后1年内又复发者。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及X线钡剂灌肠示肠粘膜病变有减轻者。

2、治疗结果:治疗4个疗程判断结果,第1个疗程治愈3例,第2个疗程治愈12例,第3个疗程治愈12例,第4个疗程治愈1例。共21例,其中慢性复发型10例,慢性持续性型11例,治愈67.7%。显效8例,显效率25.8%。有效2例,有效6.5%。平均时间40.2日。

讨论

非特异性溃疡,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但可能与肠道细菌或病毒感染、精神刺激和神经过敏、食物过敏,自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本病的中医病因亦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之泄、久痢、腹痛等范畴,缘由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不洁,或肝郁气滞,或素体不足等,致使脾气虚弱,分健运失司,脏腑气机不利,湿热蕴结,气血瘀阻大肠,壅而成疡为患。本观察基于中医辩证原则,采用了健脾益气的黄芪、党参、白术、花苓等增强机体免疫即抗病能力,清热利湿解毒的黄连、黄芩、苦参、白头翁等消炎提高抗感染能力;延胡、香附、白芨、红花、地榆、乌贼骨、三七、明矾等理气活血、凉血止血、涩肠收敛止泻,标本兼顾,内外同治,改变肠道局部病变。诸药合用起到了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涩肠止泻、止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