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曲剧团,河南洛阳471000)
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0-158-01
曲剧传统的乐队伴奏往往和大本嗓相适应、相配合、相一致,以增强乐队在伴奏时的力度。演员们一味放开嗓子喊,曲胡也跟着拼命地拉,管弦乐队和打击乐也毫不示弱地猛劲吹打,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演奏习惯。就乐队而言,只片面地注重了演奏力度和渲染气氛的强度,而忽视了表达戏曲的细腻婉转、意境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演奏技巧的全面展示。为什么曲剧曲胡的演奏基本都用中弓部位,而且大部分弓法处理是一音一弓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中弓最有力,一音一弓发音力度最强。
如今,各曲剧院团普遍有了现代化的音响设备,过去那种“地滩戏”、“野台子”的演唱和伴奏习惯,已经不适应大多数观众的欣赏情趣了。人们除了要求演员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外,就要求乐队方面也要随之而变,但乐队的伴奏往往音量过大,喧宾夺主,使观众闻而声厌,出力不讨好。我认为,戏曲乐队不但要为演员的唱、念让路,心中还要着实牢记一个“伴”字,而且要求细腻,与演员声腔配合默契;把乐器的伴奏纳入对声乐的渲染、补充,作为声乐的延伸。
曲胡是河南曲剧的主要伴奏乐器。在曲剧乐队的文场中更拥有领衔的地位,起着主要作用。往往一位曲胡琴师的演奏水平、风格和审美能力,直接对乐队的演奏乃至剧团的唱腔艺术风格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也对演员的演唱水平和风格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就要求曲胡琴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演技水平,以便发挥他在乐队中的骨干作用,不仅是完全应该的,且实属必要。作为曲剧曲胡琴师,对下面几个问题要逐步认识和解决:
一、要明确中国戏曲艺术总是把声乐放在主要的位置
——“以肉为主”;而把器乐则放在从属位置——“丝竹副之”,这样就有“主行客随之妙”。乐队音量大小的控制,总是以演员表达感情的需要为转移的。评价一位琴师的演奏水平,决不因他拉的响声大,震入耳膜或是拉得“花哨”、“搂得稠”,就说明他演奏水平高超。“搂得稠”也要看在何种情况之下,如果只有稠没有稀,会陷入片面化,就像人有喜怒哀乐等诸种情感,不能只有一种表情一样,音乐也要有多种对比,强与弱、轻与重、放纵与收敛等,在运弓方面也有推与拉、长与短、尖与根、连弓与断弓等等。可为什么有些演奏员有稠没有稀、有强没有弱、能断不能连呢?除了演奏技巧不全面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乐理基础缺乏和审美标准不正确。
二、要认真研究剧本情节
了解剧中人物特性,不能只凭经验去伴奏,要考虑以音乐形象去配合演员,使琴声传达出各种情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这是衡量一名琴师艺术素质修养的标志之一。不能千人一面不分陈三两与高秋芳、小苍娃与老寇准、李豁子与张辛勤都用一种方法地去伴奏,就很少注意或强调这种区别。
三、定谱
这是近几年来曲剧戏曲乐队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在一般情况下,这一工作是由音乐设计者去做的。但这还不够,因为音乐设计者并不一定都很熟知曲胡这一乐器的演奏技法与技巧,若按谱的曲子去演奏,有时死板呆滞,缺少生气,韵味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曲胡的作用。这就需要琴师根据音乐设计者总的旋律线条骨架和表演倾向,再一次地为曲胡演奏谱进行二度设计(包括弓法、指法及各种表情、强弱记号等)。一定要有这道工序和这个过程。因为这里面有粗、细、高、低、平庸、精妙之分。京剧的京胡琴师们就有这一道工序,很值得我们河南曲剧演奏员借鉴。西洋提琴之类乐器,向来就有定谱。定指法弓法的习惯,这也被公认为先进方法。目前器乐曲目大多都为弦乐标有弓法、指法,这个工作做好了,就可以保证对演唱者的主要唱段的伴奏保持一定程度的相对稳定性。认真而细致地做好定谱工作,就会使演奏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获得“功艺结合,心手相应,保腔托调,以情代声”的良好效果。
四、曲胡为戏曲伴奏,要向精、深、奇、美方面努力
所谓“精”,指的是伴奏时要和人物的思想情绪准确结合,弓法、指法运用要精彩,要使得伴奏形式活泼多样,表现手段丰富,精彩。所谓“深”,指的是演奏韵味深,耐人品嚼回味,感染力强;“美”,是指音色美、音质美,对那种脱离剧情、人物和情绪而卖弄个人技术、哗众取宠的东西应坚决摒弃,我们要给听众的是一种“声在戏中,音在情里”的器乐美的享受;“奇”是指演奏时要讲求新颖奇特(演奏“绝活”)。我们要提倡和鼓励这种个人出“绝活”。敢于与时俱进超越前人,扬其所长,标新立异,以便形成个人独特的演奏风格。
要想成为一名演奏家或名师,更少不了一个“苦”字。真正的“天才”是靠勤奋得来的。只靠天赋,没有勤奋,天才终究等于零。常言道:“曲不离口,弦不离手”,只有苦练,才能熟而生巧。我三十年前刚到洛阳市曲剧团的时侯,对曲剧伴奏只限于表面单纯、死板地按谱演奏,认为能把曲谱一字不落的拉出来就很不简单了,后来在诸多曲胡老前辈的亲切指点下使我受益匪浅。在自己三十年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逐步认识到:“开拓新境”一定要从超越前人上立志,在苦字上下工夫,在实践中去磨练,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以上这是我多年摸索总结出的一点体会,谨请专家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