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成刘子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当今社会,数字技术与网络艺术迅速发展,成为了现代新兴艺术的代表,具有很大的艺术延展性与审美视域,而在数字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发展却还相对滞后。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西北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大西北文化圈依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与保存价值。处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诉求,保护与传承数字化背景下的西北传统艺术,不仅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文化安全,更关系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在数字化以几何式膨胀发展的今天,如何对类似秦腔这种西北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合,使之具备时代性与文化代入感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关键词]传统艺术数字化保护
在当今社会,数字技术与网络艺术迅速发展,成为了现代新兴艺术的代表,具有很大的艺术延展性与审美视域,而在数字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发展却还相对滞后。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西北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大西北文化圈依然存在着非常重要的艺术价值与保存价值。处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积极诉求,保护与传承数字化背景下的西北传统艺术,不仅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文化安全,更关系着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在数字化以几何式膨胀发展的今天,如何对类似秦腔这种西北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合,使之具备时代性与文化代入感成为了我们需要研究的一项历史性课题。
一、西北传统艺术的现状分析
在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无数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中国西北的传统艺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西北传统艺术是以中华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为中心,对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高度的代表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维系我国各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以及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动画技术与CG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语境下的现代科技因素对传统及现代艺术全方位的侵染,使得人们对一切视觉艺术、视觉文化一贯秉持的传统创作模式、作品样式和旧有的审美方式、审美习惯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不得不承认,艺术发展至今,以打上了现代科技的深深烙印,我们所研究、探讨的各门类艺术,依然生成并发展于现代科技尤其是数字化的语境中。网路时代的数字科学和数字艺术的发展,丰富了艺术的内涵,变幻了艺术的形式,为现代艺术的当下和未来发展走向,注入了新的动力源泉,也使得现代艺术呈现了色彩斑斓、令人炫目的新潮。而传统艺术这一特定内涵在数字化时代多彩而变幻的现代艺术潮流中,也必然承受或面临种种冲击,其自身发展也必须做出一些改变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背景下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艺术的发达,极大地缩短了创作中艺术想象与艺术审美实现的距离。数字艺术消除了传统艺术形式中艺术构想与作品之间的诸多烦琐环节和艺术创作实践中经常出现的种种困难。有人说,在数字艺术和网络艺术世界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而且基于大胆想象而完成的作品,常常会出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预想,呈现出各种意想不到甚至有些奇异的艺术效果,这也使得以民间传统艺术技法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们不得不慨叹甚至羡慕数字艺术、网络艺术的巨大的表现空间和审美视域。
纵观传统艺术,总结起来无非是如下几个问题:①题材和内容时代性不足。②形式不够吸引人。③传承和发展受到限制。新一代的青年人普遍不愿欣赏传统艺术,或者说由于各种原因,传统艺术自己远离了青年人,笔者在剧院观看过若干次传统戏曲演出,虽然近年加大了对笔者这类年轻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可是台下观众仍以年长者为主,和《功夫熊猫》等动画电影上映时年轻观众疯狂追捧和争相观看的热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一种艺术的形式对于该种艺术的发展和观众群培养是多么重要。
笔者认为西北的秦腔表演艺术就是如此,没有引人入胜的形式包装,即使千年万代的经典艺术还是得不到预想的效果,首先要使受众群体喜欢,才谈得上继承和弘扬,如何摆脱西北传统戏曲文化危机以及国外新兴文化的挤压和自身原创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其实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很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表演艺术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即使在中国看似繁荣的西洋古典音乐在国外也已经步入银发时代,很多国家都在寻求一种新道路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相对于数字化背景下许多“看上去很美”且真假莫辩,具有“快餐文化”特征的网络艺术或数字艺术而言,西北传统的剪纸、面花之类的民间艺术其自身的文化的艺术的含量和感染力要远远比前者来得厚重、悠远、持久。显然,变换、淘汰、过时速度奇快的一些现代数字文化,网络艺术如果想获得稍稍长远一些的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分量,还必须从传统民间艺术中获取源泉、吸收养分。对于文化而言,长期留存于民间并流传下来的传统艺术是根,好的艺术必须将根扎深,方可枝繁叶茂。
二、数字化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之所以使众多的艺术工作者、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甚至一些喜欢艺术的业余爱好者热衷于此、乐此不疲,并且将它运用于日常的艺术设计工作和艺术生活中,以及较为广泛的设计项目和领域中,原因在于数字艺术具有简便快捷、易于操作、便于掌握、新潮眩目、变化万千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传统艺术形式和艺术门类无以办到或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达到的艺术传播及展示的效果,在数字艺术领域内,一人、一机(联网的电脑和数码照相机等),短时间内便可达到想要的效果。民间传统艺术,比如民间木偶剧或皮影戏,这种沿续了数目年发展史的艺术,即使是—出小戏,也要耗费一个创作集体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可成型;而电脑高手运用某个三维动画软件所制作的恶搞短片,一夜之间便可成为网络上的点击热点,为数以万计的网友所熟知。街面上的巨幅广告画,在数字艺术连同数字彩色印刷技术尚未广泛运用之前,这幅广告画所耗费的美工的工作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但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艺术的日渐发达,使多年来一向“坚挺”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数字化大潮中,呈现出一些尴尬的局面。这里所说的民间传统艺术,泛指流行于民间,或者服务于底层百姓,具有多年历史且以手工等简单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这些民间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在快节奏的当下现实生活中,已无以掩饰自身的拖沓、缓慢,繁琐、陈旧、无济于事,不合于时的弊端,木偶戏表演固然别有情味,但它远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之类的动画片拥有如此广泛的观众群体。在装饰精美的居室里,古老的年画究竟还能占有多少的墙面呢?相声、快板书、大鼓书、评书等通俗语言艺术曾拥有众多的观众和听众,在曾经是何等的辉煌,但是到了信息化、数字化、审美多元化的今天,其逐渐没落只怕难现当日雄风,其实也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变迁。当然这些艺术门类的消沉不能都归罪于“数字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去看待一个问题,虽然说数字、网络技术和艺术的日渐发达严重阻碍了传统艺术的发展,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挑战,但同样,也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他大大扩展了传统艺术的文化承载量,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数字、网络等新兴技术为载体的一种新兴传统文化,笔者暂将此称之为新传统文化,他是对旧传统文化的一种改良和创新,但他的核心还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只是在表现方式上更趋向于用新兴数字技术来进行表达。就以动画行业为例,笔者所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影视动画系就对此进行了不断地探索。
在本系出品的实验动画《秦殇》制作中,在电脑上模拟汉画像砖效果带给观众一种乡土味,以流动的线条做出鸟的基本外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服饰汉服作为服饰,无疑不都是对西北民俗文化的一种大胆的尝试。而本系出品的作品——《桃花满天红》更是将北方的皮影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中国北方地区民间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此部动画美术造型色彩明快、强烈,多用纯色和对比色,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视觉冲击力,同样可以为动画的民族化提供养料。此部动画在对民间艺人的处理上运用色彩大胆自由,不受表现对象固有色的局限,现代民间艺术创作中更强调厚重,鲜亮透明,显示出沉着而又充满动感的视觉形象。同一形式的民间艺术形式,地域和文化差异反映到作品上的差异很大,同是剪纸,四川和陕北就有很大的差异,北方粗矿,南方细腻,可是又都具备夸张和抽象的特点,讲究造型上的刀味、剪味、硬性边缘的轮廓。
本系的实验动画剪纸版的京剧著名曲艺《红灯记》就与《桃花满天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我国独有的水墨动画片更是在世界动画领域打造出“中国学派”成为新中国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他将中国自汉唐以来的中国画技法“单线平涂”引入动画作品,其特点就是单纯明快,富有装饰性,所画对象立体感,主要依靠结构与用笔的变化。经典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以齐白石的画作为底本创作的,而《牧童》则是以李可染先生设计的水墨画形象为原型创制的,水墨动画成为了中国动画的代表,水墨动画的创制成功并不简单,传统平面动画是在赛璐珞板上绘制形象线条,经过上色,再将这些画面一层层叠加在一起采用逐格拍摄法拍摄而成,而水墨画需要一笔抹成,这就需要动画制作人具有非常深的功底,凭着耐心和细致去改造它,在赛璐珞板上不断修改,将单线平涂改为水墨构图,增强了单一线条的变化性,对于动画和美术可以说都是一种创造。
结语:
21世纪是文化竞争的世纪,中国作为有着悠久文明和摧残文化瑰宝的一个文化大国,传统艺术能否很好地延续,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文化竞争力,也关系着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观。笔者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一个漫长的蜕变期以后,必会像浴火凤凰,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国人面前,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陈志华.陈志华文集.对中等工艺美术教育的思考.苏州:苏州大学出版
[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的价值及普查的意义(J).民间文化论坛,2005(1)
[3]张品.数字化语境下文艺学的观念转换(J).河北学刊,2007(2)
[4]魏爱民.试论动漫的美学特征(J).福建论坛,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