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4

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阴晓健林小娟

阴晓健林小娟

(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陕西铜川7270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均采用口服药物、针灸等综合方法,观察组再配合心理疏导及康复训练治疗,1次/日,10天为1疗程,分别治疗3疗程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心理疏导;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93-02

ClinicalObservationontheTreatmentofPeripheralFacial

ParalysisbyCombiningPsychologicalGuidanceandRehabilitationTraining

YINXiaojianLINXiaojuan

People’sHospitalofTongchuan,ShannxiProvince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urativeeffectofpsychologicalguidanc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rainingonthetreatment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Methods:65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observationgroupandcontrolgroup.Bothgroupswerealltreatedwithoralmedicines,acupunctureandsoon.Theobservationgroupwasaddedthepsychologicalguidanceandtherehabilitationtraining.Alltreatmentsweregivenoncedaily,10daysfor1courses.3coursrsoftreatmentrespectively.Afterthreecourses.toobservethecurativeeffectofthetreatmentsforthecasesinthetwogroups.Results:Thecurativeeffectofpatientsintheobservationgroupwassuperiortothepatientsi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betweenthegroups(p<0.05).Conclusion:Psychologicalguidancecombinedwithrehabilitationtraininghaveabettertherapeuticeffectonthetreatmentofperipheralfacialparalysis.Itisworthpopularizing.

【Keywords】Acupuncture;Idiopathicfacialpalsy;Psychologicalguidance;Rehabilitationtraining

周围性面神经炎(PeripheraFacialNeuritis)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FacialParalysis)又称贝尔麻痹(BellPalsy),是急性发作的、特发性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自限性、非进行性,可自发性缓解,不危及生命的疾病[1],病因为茎乳孔内的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或面部受凉,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所致[2],其中心理因素占到20%左右,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面神经麻痹发生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难以承受的不良心理刺激、上呼吸道感染、妊娠等为本病的诱发因素[3]。另外心理因素与面神经损伤程度及发病过程与十分密切的关系,最近观察发病的因素与患者发病期间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如近期郁闷、生气、烦躁等,这种情况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本文讨论65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综合治疗(口服药物、针灸),观察组还配合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即自我推拿结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09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针灸理疗门诊的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诊断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11~60岁,病程1~60天,平均40.5岁;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10~60岁,病程1.3~69天,平均41.8岁。两组的性别、年龄分布、病程、病情分布均相似,经统计学处理(P<0.05),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临床症状表现为以患侧颜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受限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时有口角流涎,以患者说话、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面部表情运动变浅或消失,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额纹运动乏力不能皱眉,闭目露睛,迎风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并有鼓腮漏气,有70%病人味觉改变,其中,50%发生在麻痹前2~7天,半数以上有患侧面部及耳后痛,其中20%发生在麻痹出现前,另20%患侧口角及上唇有麻木感,并常扩散至整个面部及舌侧。

1.3诊断标准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编著《神经病学指南》特发性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4],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并排除外伤、迷路炎、神经性或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并发的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引起的等肿瘤性及颅内高压性面瘫。并排除针刺禁忌症,血液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凝血机能障碍性疾病。

2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并营养面神经,促进功能恢复。具体两组均药物和针灸综合治疗,方法相同,观察组还采用心理疏导配合康复训练(即自我推拿结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在这里重点强调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在治疗患者疾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2.1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口服激素强的松30mg,采用30mg/日,晨起顿服,口服一周至耳后不痛后,每日减半片至减完。强调足量足疗程,配合抗病毒,口服阿昔络韦500㎎,3次∕d。营养神经药物VitB120mg,口服,3次/d,VitB620mg,口服,3次/d,血管扩张剂地巴唑20mg口服,3次/d,口服甲钴胺胶囊,口服。一次1片(0.5mg),3次∕d,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注意监测和控制血压和血糖。

2.2针灸:

治疗原则:疏风通络,活血通经。

处方:人中,下关、颊车、地仓、牵正、四白、阳白、合谷等穴。

随证加减:人中向患侧平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承浆向患侧平刺,目不能合加丝足空、瞳子髎、鱼腰、承泣,必要时加申脉、照海。有头痛加率谷,太阳、印堂、头维,合谷双手刺,根据病情,可用透穴疗法,如四白透迎香,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急性期可诱邪外出,开始针刺手法用泻法,耳后疼痛控制后转平补平平泻,疼痛消失后用补法,耳后疼痛控制后可带电针治疗(开始时电流调小,后调正常),用华佗牌电针仪SDZ-II,用疏密波,留针时间30min,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d。3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2.3心理疏导治疗:面瘫患者大多突然起病,不仅外观形象受损,同时造成饮食、语言障碍,导致患者心情紧张,担心不愈及留下后遗症,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所以进行心理安慰疏导、进行健康卫生知识教育、精神转移法包括该病的病因、病程发展、预后、治疗方法及防范措施等,多与其交谈,多谈成功案例,必要时可导人良性意念,如“比治疗前明显好多了”等,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让患者精神尽量放松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缩短康复时间,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4康复训练:具体为自我推拿结合表情肌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根据病情分别采用被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训练。面部肌肉开始无自主运动时,用双手帮助面肌进行被动运动,以瘫痪肌肉相反为运动方向,当患侧面肌有轻微主动收缩时,即过渡到辅助主动运动,再过渡到主动运动训练,同时训练患侧表情肌,也可教会患者练习瘫痪肌肉,做举额、皱眉、鼓腮、闭眼、撅嘴、患侧练咬肌等训练,急性期训练不可过度,避免过大过强的刺激,以防加重肿胀的神经,加重病情,表情肌功能训练应每天5~7次,每次持续15min,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时刻铭记只有训练次数量的变化,才有康复效果质的飞跃,同时指导患者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劳累,以防吹风受寒,并告诫患者适当休息。

2.5疗效标准参考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6],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过程中减速程度进行疗效判定.具体标准为:①康复: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表现为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笑和露牙齿时口角无歪斜。②基本康复: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表现为额纹基本对称,平静时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歪斜,但笑讲话时口角稍有。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④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不明显。

3评定结果

观察组33例中康复17例,基本康复14例,有效1例,无效1例,合计康复率(康复+基本康复之和与观察组的比率)为96.9℅;对照组32例中康复11例,基本康复16例,有效5例,康复率(康复+基本康复之和与对照组的比率)84.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组别例康复基本康复有效无效康复率

观察组3317141193.9℅

对照组3211155181.25℅

经统计方法分析,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及心理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4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生于气,本病多由情志不遂、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7]。现代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神经炎发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致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

对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当发病开始用类固醇激素[8],迅速控制面神经水肿,配合营养神经药[9]、康复理疗为主的非刺激性物理治疗,针灸治疗是疏风通络,活血通经,并注重于病程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予以施治,取穴取面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病侧),上下取穴为原则,并以“面口合谷收”取对侧合谷穴,目不能闭,上眼皮通阳跷申脉,下眼皮通阴跷照海,采用泻申脉,补照海,从而达到阳跷和阴跷平衡,这样才能阴平阳秘。进行面部被动和主动功能训练,可舒经活络,调节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间压力和局部组织代谢,起到消肿止痛的目的[10、11],用双手帮助面肌进行被动训练和练习瘫痪肌肉如皱眉等咬肌等训练,对维持面肌的运动功能,恢复和增强面肌肌力,促进面部神经肌肉协调功能的恢复[12]。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让患者进行自我功能训练,有利于巩固和提高疗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预后较差。

通过查阅和分析大量临床资料,结合近多年来的临床观察得出结论,不仅心理因素是引发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影响面神经麻痹疗效的主要原因。发病前,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治疗过程中心理治疗贯穿于临床治疗的全过程,性格开朗,精神放松的患者恢复的速度优于精神过于紧张焦虑、没有耐心的病人。发病后,患者因面貌改变而易于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特别是年轻患者易情绪急躁,精神压力极大,而不良情绪的存在,反过来又影响该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患者身体疾病的同时,应积极了解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予以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护理,能够对临床疗效和预后起正面作用,

多数患者因汗出、精神过度紧张、酒后、疲劳过度后,突然感受风寒所致,其针灸疗效明显,预后较佳,基本20天左右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但对于病毒感染所患,此型的治疗效果较前一种偏差,病程在1~2月,且可能留后遗症,部分难以恢复。总之,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本病获得痊愈的关键。

随着医学模式的日益转变,经长期的实践我们发现同样的病例在门诊接受治疗恢复比住院的患者快,主要原因是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及信心的差异。近年来,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广泛的重视,心理治疗的作用并不局限于局部器官,而是影响到整个机体,有时甚至还包括患者与家属的关系。根据"百病怒起","病从气来"的中医理论,帮助患者掌握人际交往技巧,调整及改善家庭成员的心理与行为,消除焦虑、担忧、忧郁等不良心理,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增强战胜疾病信心,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治疗不得法,即所谓“损不足而知益有余、补泻反则病益都笃”。治疗时,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掌握治疗时机和手法,合理取穴,合理用药,辨病与辨证结合,完善药物——针灸——心理干预综合治疗,争取缩短治疗时间,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治疗周围性面瘫,医者无法改变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因等因素。只能通过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选用积极有效的治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acksonCG,vonDoerstenPG.Thefacialnerve.Currenttrendsindiagnosis,treatment,andrehabilitation.MedClinNorthAm[J],1999,83:179-195.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北京:人们卫生出版社,2001:81,82.

[3]李健东,赵亮,王佳,等.贝尔麻痹的发病诱因调查[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6,13(2):95-96.

[4]王纪佐,朱克,陈淸棠,等.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92.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新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4.

[7]彭俐.面瘫的中医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08,(06):831.

[8]李玲,袁华,徐莉,等.面神经麻痹的康复问题[J].现代康复,2000,4(12):1776-8

[9]胡韶楠,顾玉东,王欢,等.弥可保对周围神经再生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9,15(1):34-5

[10]陈可冀.中国传统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37-41

[11]将宏.电针透刺面部穴位治疗面神经麻痹[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1614

[12]唐红宇,谭江,张霞,等.周围性面瘫面部肌力增强训练的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4):643-4

作者简介:

阴晓健,男,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从事中医、针灸、康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