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方法本研究自2014年下半年起总结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对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对比分析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前后半年时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和护理质量的变化。结果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合并并发症等。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内护理质量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较多,在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感染风险。
关键词: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对策
儿科是医院中相对特殊的科室,由于收治的儿童患者年龄较小,经常出现不配合治疗的现象。同时儿童处于发育阶段,患病后抵抗力进一步下降,免疫力低下,加上院内人员复杂,交叉感染几率大,易出现院内感染[1]。本研究分析了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儿科实施感染风险控制前半年(2014年1月至6月)共收治患儿100人,其中男患儿46例、女患儿54例;年龄在1-13岁之间,平均为(4.69±2.44)岁;有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4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0例、神经系统疾病25例、先天性疾病患儿11例。实施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2014年7月至12月)共收治患儿100人,其中男患儿48例、女患儿52例;年龄在1-14岁之间,平均为(4.73±2.74)岁;有消化系统疾病患儿3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儿30例、神经系统疾病24例、先天性疾病患儿11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护理方法
自2014年7月起对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①建立以护理部主任、病区护士长为领导、护理组长为成员的感染风险控制小组。通过对儿科患者及其家属问卷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前半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评估儿科感染风险因素,实施感染风险控制对策。主要风险因素包括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合并并发症等[2]。②感染风险控制对策的实施。第一,加强对儿科病房的管理,做好感染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严格的探视制度和陪护制度,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确保一人一陪。根据疾病类型做好病房的分类,如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分开病房、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开病房。病房定时通风,并按时进行地面和空气消毒,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月做细菌培养。第二,加强对抗生素临床使用的控制和规范。出现感染症状的患儿使用广谱抗生素或高起点抗生素,有条件的情况下,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进行抗生素合理用药,避免盲目滥用抗生素。第三,加强洗手消毒制度的执行。医护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需要规范洗手消毒,将医护人员感染传播源切断。第四,提高患儿免疫力和抵抗力。儿科病房可以使用丙种球蛋白提高患儿抵抗力,其具有预防感染和免疫调节作用,能够提高中性粒细胞杀菌能力。第五,加强基础护理。对于行手术治疗患儿,手术时间长会使患儿的切口感染风险增加,因而,在护理过程中,要求在患儿入院时做好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毛发进行处理,保证手术器械的洁净程度,同时,做好术前消毒清洁工作,保证严格无菌,特别是急诊手术的患儿,选择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感染风险。留置导管的患儿需要做好导管的卫生工作,及时更换导管。第六,加强侵入性操作感染预防。为避免医源性感染,在吸氧导管和湿化瓶转为他人使用前应彻底消毒和清洗。对于间断或持续吸氧患儿应一人一天更换一次导管,并在湿化瓶中放置无菌蒸馏水。在每次吸痰处理后应将污物倒掉,用消毒液浸泡呼吸机管道,并每天更换[3]。
1.3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率(%)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感染事件发生率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后半年内儿科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相对于其他科室的护理工作而言,儿科的护理工作工作量更大,同时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护士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高度责任心[4]。为了有效降低儿科医院感染发生率,需要先对其感染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对2014年上半年儿科感染事件和因素进行总结,发现主要因素为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不合理使用、合并并发症等,基于此,从下半年开始制定感染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通过病房和探视制度的管理,减少环境感染几率和探视人员携带感染发生率;通过抗生素的规范使用,维持体内微生态平衡,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通过洗手消毒制度的执行,切断医护人员带来的手部感染途径;通过患儿抵抗力的增强,提高其抵抗病菌的能力;通过基础护理的加强和侵入性操作的感染预防等,避免导管、氧气瓶、手术器械等带来的感染[5-6]。通过以上措施,将感染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且同时也对护理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较多,在儿科实施医院感染风险控制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晓娟.儿科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4,25(13):80-81.
[2]王清清,苏卫东,张微微等.早产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29(4):233-237.
[3]肖许蓉,钱桂春.品管圈在降低儿科医院感染中的应用及伦理学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9(2):206-208.
[4]石伟,陈昌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3,13(4):538-540.
[5]郑秀芬,赵惠荣,邓红亮等.综合医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2(10):2543-2545.
[6]陈冰,郭鸿慧,张玉花等.产科医院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31(7):1109-11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