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源自于鲜活的生活印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精彩,源自于鲜活的生活印证

魏勇

——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教学谈

魏勇甘肃省永昌县河西堡第二小学737202

一、由情境到问题:迁移开放有惊喜

上课伊始,可以进行以下情境引入:

1.说说下面每句话所包含的方向。“北极熊,你们那里冷吗?”(北)“小燕子,春天来了,你们快回来吧!”(南)“太阳公公,晚安!”(西)“太阳公公,起床了!”(东)

2.同学们,我们班的李英同学在演讲比赛中得了一等奖,我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她的爸爸妈妈。现在,假设我们来到了学校西边的那个红绿灯那里,我给李英爸妈打了个电话:喂,李英的爸爸,我在红绿灯这里,去你家,接下去该怎么走?要是你拥有了一个“方位法宝”,就可以让老师顺利走出十字路口,到李英家了,他与位置与方向有关,是东南西北,我们先去看看找找这法宝,等你们拥有了,就来帮老师走出十字路口。愿意吗?

3.问题激趣: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一会儿在你的左边一会儿又是在你的前面呢?”等颇具意味的问题。

可以发现,从“北极熊肯定在北”的情境设置,到李英同学比赛得奖到去她家报告喜讯,再到“问题激趣”,孩子们的思维经历了一系列颇不平静的过程——惊喜、痴迷、迷茫、豁然开朗……但偏偏这个“颇不平静”,活泼泼地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由“北极熊肯定在北”这样一个生活常识,引来了课堂中有趣而且有意义的对话、碰撞和印证,紧接着引来了“方位法宝”,孩子们探究的兴趣怎能不日益高涨呢?随之而来的,是对数学学习的痴迷和信心,是对学习的重新理解,是对学习思维的唤醒和激活。

二、由操作到绘制:自主实践有次序

不得不说,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部分的具体形象性。鉴于此,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的表象积累和亲力亲为的动手操作来理解“位置与方向”,应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一个重要的视点。以下是《位置与方向》的教学片断:

以4人小组为单位,让孩子们到学校操场上去辨认东、西、南、北方向,并且观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之后,在让学生到教室绘制平面图。在绘制过程中,指导学生说出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随机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这样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从而完成校园的示意图。接着在黑板上展示孩子们完成的校园示意图。在观察展示的作品时发现,不同学生的“示意图”稍有些不一样,但其实转一下他们都是一样的。此时乘机启发学生:“对啊,转一下就一样了,在生活中为了便于观察通常统一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绘制平面示意图。现在请你自己上来转转,转成‘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实践证明,先观察后绘制,先动手操作再比较反馈,真正做到自主实践有次序,意味着孩子们真正经历了“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的数学过程,当然也意味着数学学习并不是直奔结果,而是在有次序的学习进程中螺旋上升。同时,上述设计紧扣现实生活,“既能有效联系生活,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从理论到游戏:拓展延伸有妙招

在《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临结束时,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请四名学生分别扮演去“李英”家要经过的河西堡中医院、向阳小学和金化宾馆,请四名学生分别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游客和导游。游客:“请问我要去李英家该怎么走?”导游:……

2.用我们学习的方位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学生用东、南、西、北描述自己房间各个方向分别摆有什么物品?请同学们在纸上简单画出某某同学的房间布置图。

3.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甘肃省永昌河西堡广场、镇政府等建筑与学校的位置关系。

上课伊始,教师曾经提到了如何去“李英”家,而现在临下课时再一次提起如何去李英家,这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记忆、经验和印象的重新激活,同时也是对曾经跃跃欲试但因时间有限而无暇表现的孩子们一次新的机会、新的平台。当然,这一次“去李英家”和课初的“激发兴趣”肯定不一样,这一次是带着“位置与方向”的深入理解“去李英家”的,效果肯定事半功倍。而随后的“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如何布置”的之练习意蕴十足:随时随地运用刚刚学过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进行说话训练,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学活用”,也是更广意义上的主动建构和深度对话:当场消化,当场运用,当场验证。这样的“回到本源处建立知识结构”的做法,不正是新课改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接下来的“家乡著名建筑位置关系”的口述,则引领孩子们从家中走向街道,从学校扩展至校外,但无论环境怎么变,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位置与方向的基本方法不会变;无论教学资源和教学进程怎么变,这节课一贯的教学思想没有变,那就是与生活紧密联系,与现实深情“握手”。

参考文献

[1]罗振兴防止过度形式化提升教学有效性[J].教师月刊,2013,(6),50。

[2]罗鸣亮让学习真正发生[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