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心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治疗中的影响

周芳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与骨骼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疼痛状况比较有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骨骼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中,运用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其骨骼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四肢骨折;疼痛

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增强,个体在日常生活与工作的过程中,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相对较大。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外科创伤,多是机体在受到较强的外力冲击下所造成的[1]。其中,以四肢骨折较为常见。该类患者创伤较大,伴随剧烈的疼痛。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疼痛会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2]。因此,临床也将疼痛管理作为治疗四肢骨折的评价指标之一[3]。镇痛药物是临床常见的疼痛治疗方案,但是多会对患者的神经产生影响,从而使得其出现药物依赖的现象[4]。故而,在当前临床四肢骨折患者疼痛管理中,提倡以心理干预的方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树立其治疗的信心,从而达到疼痛疏解的目的。为了对心理干预的有效性进行研究,笔者选取近两年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3.67±4.28)岁;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33.78±4.2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体征护理、给药护理、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干预,从健康教育、疼痛管理、心理暗示三个方面,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干预,从而降低其对疼痛的敏感度,达到疼痛缓解的目的。

1.3评价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疼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疼痛状况进行评估。轻微疼痛:患者有疼痛感,但是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睡眠以及生活,尚可忍耐;中度疼痛:患者疼痛感相对较强,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会使得其睡眠质量降低,忍耐难度较大;重度疼痛:患者疼痛明显,想到正常的生活与睡眠,不可忍受。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骼愈合时间进行观测。在本次骨骼愈合时间的观测上,与骨骼开始愈合为主。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状况比较(n,%)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疼痛状况比较有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骨骼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四肢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患者多表现为疼痛明显、骨折处肿胀或者畸形、活动功能受限,从而给其带来极大的生理与心理痛苦。如果及时医治,且给予良好的护理,患者肢体功能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5]。尤其是在治疗后,患者疼痛感依旧存在,会影响其对治疗的信心,降低骨骼愈合速度,延长住院时间,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尤为不利。在本次研究中,我院提出的心理干预,从如下三个方面对患者进行护理,有效的保障了疼痛缓解的效果。(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需要与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主动的交流,就创伤原因、临床体征等基础信息加以了解;同时,就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状况等对患者以及家属加以告知,从而提高其对治疗的心理准备,降低在疼痛发生时的焦虑与恐惧。在临床中发现,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实际上是自身情绪过于紧张,在健康教育后,患者有基础的心理准备,情绪得到舒缓,疼痛感知明显降低,负面情绪产生相对较少。(2)疼痛处理。采用视觉模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将其加以分级。若患者属于轻微疼痛,尚可忍受,护理人员只需与患者进行交流,加强其坚韧性即可;若患者属于中度疼痛,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多种方式,来对其疼痛进行舒缓;若患者属于重度疼痛,根据患者的耐受性,选择是否要进行药物的镇痛;同时,配合一定的物理止痛方案,例如针灸等。注意,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患者的心理加以重视,观察疼痛对其的负面情绪的影响程度。在对患者情绪进行疏导时,患者会意识到,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伤口的愈合,疼痛会逐渐减轻直到消失,从而使得其内心的恐惧减弱,对疼痛的接受程度相对较好。(3)心理暗示。多数患者在遭受到剧烈疼痛时,都会主动要求医师给予镇痛药物,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药物的依赖性。护理人员应当及时与患者以及其家属积极沟通,加强精神层面对其的鼓励与支持,使得患者能够积极的对抗疼痛。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骨骼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四肢骨折患者疼痛护理中,运用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促进其骨骼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晓磊.综合护理干预在四肢创伤骨折术后疼痛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09):1152-1154.

[2]徐丽芬,廖淑梅,胡琼.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四肢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J/OL].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2):566-567(2017-09-0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448.R.20170904.0846.1244.html.

[3]喻静,刘晓艳.心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睡眠质量影响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9(S1):272-274.

[4]肖红.早期护理干预对减少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的效果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5,14(02):47-49.

[5]丁洋洋.骨科急性疼痛与前列腺素E2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