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足浴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中药足浴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张艳红

张艳红

(淮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235199)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中药足浴护理措施改善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护理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52例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组26例除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外予中药熏蒸足浴,对照组26例以吲哚美辛,别嘌呤醇等治疗配合常规护理措施,疗程均为10d。结果护理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和85%,护理组在症状改善的时间及整体疗效方面均有意义。结论中药足浴改善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症状疗效明显,无不良反应,临床操作简便易行,提高了临床护理的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药足浴痛风急性发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361-02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其常见症状,起病急骤,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痛甚剧烈,数小时内症状发展至高峰,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渗液,并可伴有头痛、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患者较为痛苦,发作期可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学认为“痛风”属“痹证”范畴,其主要病机为外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致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发病与湿、热密切相关,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治法原则入手,可收到较好疗效。但中药汤剂存在煎煮麻烦和味苦难咽等因素限制了临床应用,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中药足浴的措施配合其他治疗护理手段极大程度缓解疼痛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现将中药足浴改善26例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症状的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5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其中护理组病人26例,男24例,女2例,年龄为36岁~65岁;病程为7h至36h;发病部位为跖趾关节18例,踝关节6例,膝关节2例;合并肥胖8例,高血脂5例,高血压3例,冠心病1例,慢性肾衰竭(代偿期)1例。对照组26例,男25例,女1例,年龄38岁~64岁;病程为5h至30h;发病部位为跖趾关节15例,踝关节8例,膝关节3例;合并肥胖6例,高血脂3例,高血压2例。两组病例均符合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原发性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诊断标准[1]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标准[2],突发跖趾、跖跗、踝及膝关节等处剧烈疼痛和触痛;局部皮肤紫红或红色,灼热;夜重日轻,受累关节不能负重;血尿酸升高。X线可见中晚期患者的穿凿样骨质破坏,关节间隙狭窄或消失。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血尿酸、影像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护理

2.1饮食护理

2.1.1严格限制饮食中嘌呤的摄入[3],对含有高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鱼类(海参、海蜇皮除外),宜减少摄取,将食物中的嘌呤量控制在100~150g/d。

2.1.2高脂肪食物会抑制尿酸排泄,应避免大量食用。

2.1.3提高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保证机体热量的供给。

2.1.4嘱患者多饮白开水,规定每日饮水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有助于小结石排出和控制感染。

2.1.5避免饮酒,因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影响尿酸排泄,并加速尿酸的形成。

2.2疼痛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让患者卧床休息,尽量减少关节活动,受累关节制动,抬高患肢;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并尽量保持操作轻巧、敏捷,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2.3心理护理

加强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与患者及时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肥胖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建议减轻至理想体重。

2.4足浴护理

2.4.152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其中痛风急性期用药如下:吲哚美辛25mgTid,别嘌呤醇0.1Bid,碳酸氢钠1.0Tid,对合并其他疾病者继续予以正规服药治疗。

2.4.2在上述治疗护理同时,护理组26例患者均予中药熏蒸足浴。中药足浴方组成:黄柏20g、苍术15g、虎杖15g、独活20g、羌活15g、当归尾15g、赤芍15g、红花10g、鸡血藤10g,芒硝15g。使用方法:上药加水1500ml,浸泡半小时后,武火煮沸,文火煎30分钟,煎煮两次,共取汁2000ml,集于专用木桶内,协助患者取舒适坐位,将双足置于桶内脚架上,并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环形脚架的高度,然后用大毛毯包裹木桶和患者双下肢,尽量减少蒸气散失。先行足部熏蒸,待药液温度适宜[4](处于41~44℃之间)则进行足浴30分钟,擦干双足保暖,并抬高患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足浴护理时间以下午或晚间为宜,有助疼痛缓解和睡眠改善。一般10天为一疗程,住院患者可在住院期间一直坚持此项护理措施。

2.4.3护理疗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订。近期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活动正常,血尿酸正常。好转:关节肿痛、压痛明显减轻,活动基本正常,血尿酸明显降低或基本正常。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血尿酸持续不降低。护理组患者关节红肿热痛缓解时间最快1.5d,最慢7d,平均(2.4±1.3)d;对照组症状缓解时间最快为3d,最慢为10d,平均(4.6±1.8)d。两组总有效率、疼痛缓解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有不良反应出现。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提高。痛风急性发作常由于饮酒,暴饮暴食,劳累等诱发,发作期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尤其是夜间疼痛加剧,影响睡眠,患者尤为痛苦。常规的护理手段如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能够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起到预防再发等作用,但对于短期内减轻疼痛,缩短病程的作用不明显。中药足浴则在改善患者急性期症状,缩短病程,提高舒适度方面有明显效果,拓宽了临床护理手段。其理论基础在于,中医认为痹证是由于经络受邪、痹阻不通、脏腑受伤、脉络受侵而发病,“痛风”属于“痹症”范畴,以远端肢体、骨骼之筋脉受损更为明显,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舒筋活络、活血通脉。按中医理论,皮肤与四肢属表,脏腑属里,参照《内经》中关于药物敷贴与《伤寒论》中火法、熨法等记载,采用外病外治的方法,从受邪之处治之,更能击中要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中药外治能通过皮肤吸收,使局部药物有效浓度显著高于血液浓度,从而发挥显著的疗效[5],同时有研究者认为痛风急性期病性属热,药液过热则助邪燔灼,药液过凉则血脉凝涩,不利热邪的发散,实验表明洗泡温度在41~44℃比37~40℃对痛风病急性期的症状起到了更强的改善作用。药浴后可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性产物的吸收、加快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起到消肿止痛、通络排毒的作用,更能产生直接的治疗作用。

上述中药足浴方中,黄柏、苍术二药共成“二妙丸”,是燥湿清热的经典方;虎杖祛风湿,利关节;独活、羌活散寒除湿,补益筋骨;当归尾、赤芍、红花活血通络;鸡血藤引经通络;芒硝软坚散结。诸药合力,直达病所,局部气血调和、经脉通畅,通则不痛。中药熏蒸足浴副反应少而特别适合中老年以及体虚多病之体不能耐受西药副反应的患者,能够有效地降低本病的复发率,减少病人的痛苦,且操作简便,药温持续时间长,能更有效地达到治疗目的。皮肤对药物发生过敏较少见,临床易于观察局部症状改善情况,先熏蒸后泡洗,药物温度高、持续时间长,从而药物经体表毛窍渗透力强,作用时间长。护理操作简便,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保持和改善了肌力、耐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萎缩、关节畸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中药足浴为护理学科增加了新的护理手段,临床护理证明此项操作安全方便、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贵廷.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1:5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0.

[3]于永红,崔国荣.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6.28(2):152.

[4]董式辉,郑晓文,王维宁,等.痛风病中药洗泡相关因素研究[J].天津护理.2005.13(2):66.

[5]黄蔚霞.痛风洗剂的体外透皮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