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辉
(黑龙江省宝清县妇幼保健院1556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23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3例,临床治愈17例,自动出院2例,后遗症3例,死亡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诊治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173-02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常在结核原发感染后1年以内发生,尤其在初染结核3~6个月最易发生结脑。多见于3岁以内婴幼儿,约占60%。自普及卡介苗接种和有效抗结核药物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降低,预后有很大改进,但若诊断不及时和治疗不当,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故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3例患者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结脑的诊断标准。男14例,女9例,年龄5个月~13岁,平均5.2岁,病程半个月到1年。有明确结核接触史者11例。
1.2治疗应抓住抗结核治疗和降低颅高压两个重点环节。
1.2.1一般疗法应卧床休息,细心护理,对昏迷患者可予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以保证足够热量,应经常变换体位,以防止褥疮和坠积性肺炎。做好眼睛、口腔、皮肤的清洁护理。
1.2.2抗结核治疗联合应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结核杀菌药物,分阶段治疗[1]。
1.2.3降低颅高压由于室管膜炎症的刺激,脑脊液分泌增多,压力增高;加之脑底大量炎性渗出物及肉芽充填后,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而产生各种类型脑积水。最早于10天即可出现,故应及时控制颅内压,措施如下:
1.2.3.1脱水剂:常用20%甘露醇,一般剂量每次0.5~1.0g/kg,于30分钟内快速静脉注入。4~6小时一次,脑疝时可加大剂量至每次2g/kg。2~3日后逐渐减量,7~10日停用。其作用机制为使脑脊液渗入静脉而降低颅内压。
1.2.3.2利尿剂:乙酰唑胺(diamox)一般于停用甘露醇前1~2天加用该药,每日20~40mg/kg(<0.75g/d)口服,根据颅内压情况,可服用1~3个月或更长,每日服或间歇服(服4日,停3日)。该药系碳酸酐酶抑制剂,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而降低颅内压。
1.2.3.3侧脑室穿刺引流:适用于急性脑积水而其他降颅压措施无效或疑有脑疝形成时。引流量根据脑积水严重程度而定,一般每日50~200ml,持续引流时间为l~3周。有室管膜炎时可予侧脑室内注药。特别注意防止继发感染[2]。
1.2.3.4腰穿减压及鞘内注药:适应证为:①颅内压较高,应用激素及甘露醇效果不明显,但不急需作侧脑室引流或没有作侧脑室引流的条件者;②脑膜炎症控制不好以致颅内压难于控制者:③脑脊液蛋白量>3.0g/L以上。方法为:根据颅内压情况,适当放出一定量脑脊液以减轻颅内压;3岁以上每次注入INH20~50mg及地塞米松2mg,3岁以下剂量减半,开始为每日1次,1周后酌情改为隔日1次、1周2次及1周1次。2~4周为1疗程。
1.2.3.5分流手术:若由于脑底脑膜粘连梗阻发生梗阻性脑积水时,经侧脑室引流等难以奏效,而脑脊液检查已恢复正常,为彻底解决颅高压问题,可考虑作侧脑室小脑延髓池分流术。
1.2.4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渗出从而降低颅内压,可减轻中毒症状及脑膜刺激症状,有利于脑脊液循环,并可减少粘连,从而减轻或防止脑积水的发生。是抗结核药物有效的辅助疗法,早期使用效果好。一般使用泼尼松,每日1~2mg/kg(<45mg/d),1个月后逐渐减量,疗程8~12周。
1.2.5水、电解质紊乱的处理①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丘脑下部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回吸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如水潴留过多,可致水中毒,出现尿少、头痛、频繁呕吐、反复惊厥甚至昏迷。治疗宜用3%氯化钠液静滴,每次6~12ml/kg,可提高血钠5~10mmol/L,同时控制入水量[3]。②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由肾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应检测血钠、尿钠,以便及时发现,可用2:1等张含钠液补充部分失去的体液后,酌情补以3%氯化钠液以提高血钠浓度。③低钾血症:宜用含0.2%氯化钾的溶液静滴,或口服补钾。
2结果
23例患者经过治疗,治愈17例,自动出院2例,后遗症3例,死亡1例。
3讨论
结脑常为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脑亦可由脑实质或脑膜的结核病灶破溃,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及脑脊液中所致。偶见脊椎、颅骨或中耳与乳突的结核灶直接蔓延侵犯脑膜。
早期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周密的临床观察及对本病高度的警惕性,综合资料全面分析,最可靠的诊断依据是脑脊液中查见结核杆菌。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脑积水、脑实质损害、脑出血及颅神经障碍。其中前3种是导致结脑死亡的常见原因。严重后遗症为脑积水、肢体瘫痪、智力低下、失明、失语、癫痫及尿崩症等。晚期结脑发生后遗症者约占2/3,而早期结脑后遗症甚少。
结核性脑膜炎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治疗早晚:治疗愈晚病死率愈高,早期病例无死亡,中期病死率为3.3%,晚期病死率高达24.9%;②年龄:年龄愈小,脑膜炎症发展愈快,愈严重,病死率愈高;③病期和病型:早期、浆液型预后好,晚期、脑膜脑炎型预后差;④结核杆菌耐药性:原发耐药菌株已成为影响结脑预后的重要因素;⑤治疗方法:剂量不足或方法不当时可使病程迁延,易出现并发症。随访观察:复发病例全部发生在停药后4年内,绝大多数在2~3年内。停药后随访观察至少3~5年,凡临床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疗程结束后2年无复发者,方可认为治愈。
参考文献
[1]万朝敏.结核病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0):725.
[2]游永红,端木宏谨.我国儿童结核病流行和防治重点[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243.
[3]刘引,王子才.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1999,17(4):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