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
(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陕西西安723003)
【摘要】目的: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120例成人腹股沟斜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观察组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应用传统斜疝修补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手术的一般情况等。结果:随访6个月中,观察组无感染病例,且皮下囊肿、尿潴留、阴囊积液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腹股沟斜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斜疝修补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65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085-02
成人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3.6%[1]。腹股沟斜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外内环处突出,通过腹股沟管向内下前方斜行,再穿过腹股沟管外环,形成的疝块,并可下降至阴囊。手术是成人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方法,现本文就成人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成人腹股沟斜疝120例,根据随机数表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均为男性。观察组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41.1±2.9岁;合并糖尿病18例、阑尾炎3例、慢性胆囊炎4例、慢性咽炎12例;初发58例、复发2例。对照组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0.6±2.5岁;合并糖尿病16例、阑尾炎3例、慢性胆囊炎5例、慢性咽炎14例;初发57例、复发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Bassini式张力性疝修补术,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做补片处理常规方法修补,术后患侧放置沙袋,嘱患者卧床休息1周,并予对症处理。
观察组应用疝环充填法无张力修补术。常规术前准备,连续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充分暴露疝囊至疝环部分,不做高位结扎处理。疝囊过大患者,于囊颈0.5cm切断疝囊,近端闭合处理,送入腹腔,使用网塞填充,辅助使用丝线固定网塞顶部或底端,使用补片绕过精索,覆于腹股沟管与海氏区,并固定。
1.3观察指标
通过电话、短信等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包括感染、皮下囊肿、尿潴留、阴囊积液等,以及手术的一般情况等。手术的一般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疼痛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进行分析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随访6个月中,观察组无感染病例,且皮下囊肿、尿潴留、阴囊积液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3.讨论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原理是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替代周围肌肉筋膜组织进行修补,是以腹股沟解剖为手术实施的基础,采用先进的聚丙烯网片提高腹股沟管后壁的强度[2],并于正常的解剖层次实现了对合,能较好的客服传统手术方法对正常解剖组织的破坏,同时对合过程无张力,符合生理特点和要求。
无张力疝修补术应用的是安全无毒的进口医用聚丙烯网片,具备较强的拉力、抗折裂、适应性、耐酸碱、与组织相容性较好,具有抗感染性。显著缓解了术后疼痛,并减少术后感染率。网片植入人体后快速促进纤维细胞反应,同时不干扰正常组织的解剖结构,并在网片上增生大量的纤维化组织,形成坚固的纤维组织壁,具有良好的固位形,可以永久、安全固定在人体内[3]。无异物感,融合后腹内压可均匀地分布在更大的表面区域,不干扰正常组织的解剖结构,层次分明,局部无隆起且不影响局部韧带的正常功能,因此患者术后早期即可下床活动,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并减少了住院费用,同时对疝的复发有显著抑制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随访6个月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高达30.00%;且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总而言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同时减少术后疼痛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克勤.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72例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4):430-431.
[2]王攀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斜疝的30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53-54.
[3]马志文.老年患者腹股沟斜疝腔镜修补术与传统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4,17(5):3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