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洪
(江安县中医医院药剂科四川宜宾644200)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ADR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头孢菌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重视ADR工作,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的用药。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抗微生物药;分析
【中图分类号】R40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03-0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则是设置药物警戒线(Pharmacovigilance)和确保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3],也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4]。2010年度,我院各临床科室共上报136例ADR报告,本文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和方法
将我院各临床科室上报的136例有效ADR报告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分析。
2结果
2.1ADR患者的年龄分析:136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小的9个月,最大的90岁。以61-8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3.5%。具体见表1。
2.2引起ADR的给药途径分布:136例ADR中,静脉给药导致ADR所占比例最大(90.4%),给药途径的分布具体见表2。
表1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分布(岁)
2.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按照发生率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抗微生物药(36.8%)、抗肿瘤药(12.5%)、中成药制剂(8.8%)、循环系统药(5.8%)。具体见表3。
表3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分布
2.4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在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最为高发,占到近半数达34%;其次就是喹诺酮类,达18%;排在第三位是青霉素类,占16%。而在头孢菌素类中,头孢他啶引起ADR最多,其次是头孢噻肟、头孢硫脒。具体情况见表4.
表4引起ADR的抗微生物药物分布
2.5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多见,其次是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具体见表5.
表5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布
3讨论
ADR是指在某种医药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非治疗性的、对人体有害的、令人不愉快的负效应,它是预测某种药物在将来使用时对人体的损害情况,提示如何预防或用于特殊治疗、改变剂量摄入方式,甚至停用药物的重要指征[5]。
由表1可以看出,61-81岁是ADR高发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代谢、排泄功能逐渐减退,药物半衰期相对延长;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更差,敏感性更强,容易促ADR的发生。而0-10岁年龄段ADR的发生率也不低,婴幼儿身体各方面机能尚未完全成熟是引发ADR的重要原因。
经药途径方面,静脉给药途径占绝大多数(90.4%),其他途径均较少。这可能和上报病例以住院病人为主(注射剂使用比例较大)有关系,另外,静脉给药时药物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静脉制剂的PH值、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都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6]。这提醒我们,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方面应尽量做到能口服不注射的原则,从而减少ADR发生的危险。
从表3、表4可以看到,引起ADR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比例达到36.8,超过排在第二位的抗肿瘤药24.3个百分点。在抗微生物药细化分类中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分别以34%、18%、16%的比例占据前三的位置。究其原因,抗微生物药在各个科室使用最广最多,尤其以上述三类药使用最为多见。我们应该重点监控抗菌药物的使用,切实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减少滥用和乱用,降低患者的治疗成本,同时也可以明显的控制ADR的发生。另外,中成药制剂引起ADR的病例也较为常见(8.8%),这方面国家已经开始重视:2008年12月卫生部、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更制订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成药制剂特别是注射剂导致ADR,与其本身制作工艺、质量控制、药效等不少问题关系密切[7],所以我们临床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慎重!
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和消化系统最为多见,这和许多相关报道的情况相吻合。主要原因有二:①皮肤的反应非常直观,容易发觉;②消化系统的反应比较容易描述,患者也较为难受。
ADR的发生与许多因素相关,要想尽量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就要求我们临床合理并正确的使用药品,并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2004.18(4):203.
[2]刘华强,王少华,孙福生。我院2006-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6):2058.
[3]VessalG,MardaniZ,MollaiM.Knowledge,attiudes,andperceptionsofpharmaciststoadversedrugreactionreportinginIran[J].PharmWorldSci,2009,31(2):183.
[4]王立军,周学琴。我院40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137。
[5]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编译。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6]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
[7]何文硕,景丽华。中药的不良反应应予以足够重视[J]。首都医药,2001,8(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