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汉武
〔摘要〕探索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更好地建设幸福榆林。榆林市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经济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经济环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下行,国外需求萎缩,西方国家进入了新一轮改革调整时期,中国经济也步入了转方式、调结构、科学发展的新时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榆林市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实现转变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更好地建设幸福榆林,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1当前榆林市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从经济发展方式上看,综观近几年榆林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经济发展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工业经济。各类资源富集的比较优势是榆林市经济活力的源泉,榆林市集煤油气盐于一地,质量优良,储量丰富,易于开采,这是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先天优势。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和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又为榆林的开发繁荣创造了政策上的优势。据统计,2013年,在工业总产值中,煤油气盐及化工产品五大支柱产业占比超过90%以上,而工业总产值又占到全市GDP的70%以上。因此,榆林经济是高度依赖资源开发、高度依赖重工业的经济。
1.2经济发展是高度依靠投资推动的经济,GDP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增长,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极低。据统计,该市从2001年至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0%以上,而利用外资的规模也逐年加大;在2001~2013年的GDP增速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率平均在60%左右,而与此同时,全社会居民消费对GDP增速的贡献率平均只有30%左右。
1.3榆林经济发展是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国内产业转移和国际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据统计,过去10多年榆林GDP增长中,能源涨价因素占到40%左右。
1.4榆林经济发展是高度依赖外部投资和外部市场的经济。国内外巨大的能源矿产资源及特色产品需求是榆林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榆林的经济发展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也日益明显。
1.5榆林经济发展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环境成本、高生态成本及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低经济效益实现的,经济增长中科技、管理、制度创新对GDP的贡献度较低。据统计,在过去10年中,榆林市万元GDP能耗指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因煤炭开采所引发的生态损害成本高达98亿元,全市煤炭采空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而目前榆林市科技转化率只有45%左右。
从产业结构上看,据统计,我市2000年~2013年GDP中,三次产业的产值之比由18:45:37发展为5:70:25,突出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符合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第一产业薄弱。二是第二产业素质不高。表现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高,但工业经济综合效益与国内及国际水平相比,水平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以粗加工能矿产品为主,缺乏精细深加工高技术含量品牌名牌产品;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三是第三产业落后、滞后,质量不高,与我市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及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很不相称。表现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小,从2000年—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从37%下降为25%,这与国内国际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新兴的金融、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业比重偏低,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深度、广度不够,内容不全。
2榆林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多维路径选择要转变榆林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拓路径:2.1要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观念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责任。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要确立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努力做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城乡发展相协调,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相匹配;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开展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转变“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考核方式:在考核指标设置上,要围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质量效益、创新能力、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等考核权重;在考核方式上,要增强操作性,能量化的尽量量化,并多增加刚性指标要求;在评价主体上,要多吸收基层群众参加,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转方式、调结构成效的重要标准,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公认度;真正把善于领导科学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绩突出的干部识别出来,使用起来。
2.2要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榆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榆林在陕西省的位次由第8位提升到第二位,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但也要看到,发展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过于单一,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城乡收入差距大、南部和北部发展差距大等方面。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上看,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有一定规律性,但其具体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各种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类生产要素市场配置优化组合的过程,为此,要科学规划现代产业体系,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劳动力充分就业、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以推进深度转化、培育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多元化为核心,以构筑优势产业链为重点,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构建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从主体结构上看: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政府是协调、监督、服务和管理者,而真正的主体是企业和公民大众。要大力培育企业家队伍、壮大企业管理人才,广泛开展公民教育,引导大众科学消费、科学投资,形成科学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才能真正持久地转变发展方式。
从组织结构上看:要以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的创新开拓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路子。以国有、集体、股份制、合作社、家庭农场、民营、个体以及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多种组织形式,联结各种生产要素,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紧密地利益共同体,创造市场竞争的新活力和新合力。
从要素结构上看:要充分挖掘人才、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土地、产品、品牌、商标、商誉等要素优势,科学配置,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努力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综合配置效益,激活要素市场。
从动力结构上看: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从要素集聚向创新集聚转变,要从管理方法、组织制度、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工艺流程、法律科技、市场机制等的再造重塑中增添新活力。
2.3要在空间区域拓展和区域协调上下功夫,加速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要大力建好中心城市,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聚集生产要素,加速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要规划好县城和重点镇。县城和重点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吸纳人口和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创新南北对口帮扶、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先富带后富等长效机制,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2.4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榆林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要求领导干部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得到实质性转变的标尺;把服务群众作为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的重要内容。
2.5优化经济环境。优化环境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要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的宏观社会环境、平等竞争的体制环境、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努力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塑造有利于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和源泉。要深化市场主体、市场要素、价格体制、产权制度、财税体制、金融制度等改革;要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价格,把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纳入产品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奖励清洁生产、绿色生产、集约生产、循环经济以及在节能减排中有巨大技术创新的企业;要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塑造让社会大众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科学消费的环境;要改革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塑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区域协调发展、民营企业健康成长、劳动力充分就业的良好氛围,以法律和制度规范和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路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榆林未来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我们要深入研究榆林发展方式的现状,探寻原因,适时摆脱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明确未来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和具体途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才能开拓幸福榆林建设的美好图景。
参考文献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2000年~2013年榆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榆林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