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明李秀红彭杰(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1541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6-0330-02
脑挫裂伤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包括脑挫伤及脑裂伤,前者脑组织破坏较轻,软脑膜完整,后者软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同时有破裂,可伴有蛛网膜下隙出血、继发脑水肿及血肿的形成而危及生命,由于两者常同时存在,合称为脑挫裂伤。
1临床表现
1.1意识障碍是脑挫裂伤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伤后立即出现昏迷,其程度和持续时间与损伤程度、范围直接相关,多数病人超过半小时,严重者可长期昏迷;昏迷时间越长,提示伤情越重;少数局限性脑挫裂伤可无意识障碍的表现。
1.2局灶症状和体征依损伤的部位和程度而不同。若伤及脑皮质功能区,可在伤后立即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如语言中枢损伤出现失语,运动中枢出现偏瘫、锥体束征、肢体抽搐等。若仅伤及大脑非重要功能区如额、颞叶前端等所谓“哑区”,可无局灶性体征。
1.3头痛、呕吐可能与颅内压增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蛛网膜下隙出血有关。后者还可出现颈项强直、凯尔尼格征与布鲁津斯基征阳性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有红细胞。
1.4生命体征改变损伤较重者可继发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可出现血压升高、心率下降、体温升高、瞳孔不等大;下丘脑损伤可出现高热、昏迷、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甚至消化道出血等表现。
2护理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1)体位:深昏迷病人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利口腔内分泌物排出。
(2)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脑挫裂伤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容易引起误吸,因此,应及时清除口腔和咽部血块或呕吐物,呕吐时将头转向一侧以免误吸。
(3)开放气道:深昏迷病人应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道,以免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有利于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4)预防感染:使用抗菌药物防治肺部感染。
2.2加强营养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使病人处于分解代谢状态,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但昏迷病人早期应该禁食,以防呕吐误吸。
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经常按摩骨突处,尤应注意骨隆突部位,不可忽视敷料覆盖部位,伤后初期及高热者每小时翻身一次,长期昏迷、一般情况较好者可每3~4小时翻身一次,以防压疮;昏迷病人常有排尿功能紊乱,长期留置导尿管容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应尽量少用,必须导尿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尿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3~5日,要每隔4~6小时开放一次尿管,锻炼排尿功能,需长期导尿者,宜行耻骨上膀胱造瘘术,以减少泌尿系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并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保持病人肢体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每日作下肢关节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2~4次,防止肢体挛缩和畸形。
2.4消除脑水肿,预防和处理颅内压增高和脑疝,是治疗脑挫裂伤的关键。
(1)体位:抬高床头15°~30°,以利脑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对意识不清的宜采取侧卧位或者半俯卧位。
(2)病情观察和记录:在损伤后3天左右,护理的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继发性病变。动态病情观察和记录是发现病情变化的主要手段。主要观察和记录病人的意识状况、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病征等情况。
1)意识:主要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和程度变化情况。意识障碍是脑损伤病人最常见的变化之一。意识障碍的程度可协助辨别脑损伤的轻重,意识障碍出现的早晚和有无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依据。
2)生命体征:病人伤后可出现持续的生命体征紊乱。监测时,第一步应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否则会引起躁动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第二步要分析生命体征与病情的关系。第三步要分析生命体征的变化与本身原有疾病之间的关系,如高血压、肺部疾病等。
3)神经系统病征:重点要注意神经系统病征出现的时间和变化的趋势,神经系统病征包括多种,其中以眼征及锥体束征最为重要。
A.瞳孔变化: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以及脑干部位的损伤引起。可表现为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的单侧瞳孔进行性散大;伤后立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双侧瞳孔大小形状多变,对光反应消失,伴眼球分离或异位;双侧瞳孔缩小等几种情况。
B.锥体束征:可表现为伤后立即出现的一侧上下肢运动障碍且保持相对稳定;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伤后立即发生的双侧瘫痪等几种情况。
参考文献
[1]孙丽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3期.
[2]张青.重型颅脑损伤就诊时的护理体会[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