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县南双庙镇中心小学122000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基本训练,是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语感,发展学生智力,增强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语文朗读呢?
一、朗读教学现状
1.语言不规范。
在说普通话时也难免出现带有地方口音的现象。可想而之,农村学校的学生说普通话的基础是多么的薄弱,对老师而言,指导他们朗读又是何等的困难。
2.对朗读重视不够。
朗读不考,受应试教育影响,家长和学生由此忽视朗读,孩子读得多少,读得好坏,家长几乎从来不知道,他们只关注考试成绩和家庭的书面作业,而忽略了孩子的口头的朗读作业是否完成,他们从来没想到听听孩子课文读得怎么样,这样就造成孩子朗读的时间少之又少,也导致朗读教学这重要的一环出现了令人心痛的荒芜现状。
3.接触朗读的面窄。
农村学校的学生平时对普通话听得少,说得也少,接触到的朗读知识面狭窄,这对于想提高他们朗读能力的老师来说,无疑又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
4.缺乏兴趣及正确指导。
由于学生接触到的朗读面狭窄,所以他们缺乏语文朗读的兴趣,朗读课文的习惯也没有很好养成,朗读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加强小学生语文朗诵训练的有效策略
1.重视示范朗读。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就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重音、停顿、语气、速度、声调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真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就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脉络,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好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速度、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下水”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教师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及表情,情不自禁地同老师—起进入角色,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领会文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而且学会断句,纠正方言。
2.加强朗读指导。
(1)给足时间,注重实效。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一种语文教学手段,它对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读”作为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要尽量减少教师的活动,精讲多读,以读代讲,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要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留有充足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如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读的样子,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在反复读的实践中,加深体验,对文本产生从“初识”到“熟悉”再到“深入理解”以至“产生共鸣”的期待。
(2)紧扣重点,品读深化。在有些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不惜花很多时间让学生去读,但是,有很多学生虽然参与读了,却没有真正达到读的实际效果。如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加深感悟、体会,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呢?首先,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朗读训练的安排要科学合理,目的要明确,尽量避免朗读的随意性。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做科学的安排。其次,教师指导要精。朗读训练中做到细致、精要,每次训练应有一个侧重点,不可贪多求全,一定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3)读中感悟,悟中促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以理解为基础,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这三到之中,“心到”尤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现在的阅读课上我们也是一直在“以读为本”。“以读为本”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的老师说,这样一来,语文课还要老师做什么?只要学生读就行了,这样的说法也太极端了。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不就成了过去的私塾了吗?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