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0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0例分析

蒋远生

(广西桂林全州县石塘镇中心卫生;广西桂林541504)

摘要: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A组(n=50)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B组(n=50)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A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B组为92.0%,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可结合患者骨折实际情况应用。

关键词: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间接暴力为主要诱因,中老年人与青少年为好发群体。青少年骨折多关联于骨骼发育与户外活动,因高能量损伤导致;中老年患者骨折中女性相较于男性发生率更高,关联于骨质疏松,诱因多为低能量跌伤。皮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即桡骨远端,有薄弱骨质,跌倒时因肘部伸展、腕关节背伸、前臂旋前或手掌着地,应力对桡骨远端产生作用,诱发骨折。有诸多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如夹板外固定、带钉石膏固定、石膏外固定、支具外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各有其优劣。为探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现将患者10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A组(n=50)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B组(n=50)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A组中23例为男性,27例为女性,年龄为16~64岁,平均(41.5±7.2)岁;B组中2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为15~62岁,平均(40.6±6.8)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一般方法

治疗前对两组患者开展相关检验与检查,了解病情与病史,再分组开展治疗。A组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麻醉方式为局麻,注射5ml2%利多卡因至局部血肿中,行手法复位,于C臂机透视下对复位情况予以观察,如复位满意再依据骨折类型固定:①伸直型:在骨折近端掌侧与远端背侧各放置一块平垫,如合并桡骨移位则将横垫放置在桡侧。压垫放好后用夹板固定,下端应在腕关节以外,上端应在1/3前臂中上处。②屈曲型:在骨折近端掌侧与远端背侧各放置一块平垫,两侧夹板应在腕关节以外以对手腕屈曲运动与桡侧偏移予以限制。1周后复查X线,骨折移位者再行手法复位,失败者转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4~6周复查,拆除固定后叮嘱腕关节功能锻炼。B组行手术切开复位固定,麻醉方式为臂丛神经阻滞,作切口于桡骨远端掌侧,钝性分离后将骨折端暴露。手法复位将桡骨原有长度恢复,整复骨折后确保关节面平整,复位满意后行内固定,用锁定钢板螺丝。

1.3腕关节功能判定[1]

疼痛消失,自如活动不受限,握力与对侧相等,功能无损伤,背伸或掌屈减少<15°判定为优;疼痛偶尔出现,无法剧烈活动,握力与功能与对侧相近,背伸或掌屈减少在15~30°范围内判定为良;疼痛经常出现,轻微活动受限,握力与功能减弱,背伸或掌屈减少在30~50°范围内判定为可;疼痛持续,无法开展正常活动,握力与功能减弱明显,背伸或掌屈减少超过50°为判定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上述数据用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用n(%)表示,开展卡方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见表1。

表1两组临床效果对比[n(%)]

3讨论

骨折残余畸形直接关联于腕关节功能丧失,桡骨远端解剖即使轻微变化也会改变腕关节负荷方式。学者[2]认为桡骨短缩或远端向背侧成角都会改变桡腕关节负荷传递方式。腕关节背侧长时间遭受异常压迫会导致韧带拉长、变薄,导致腕背伸镶嵌不稳定或背侧移位不稳定。研究称[3]桡骨短缩超过4mm时月骨、舟骨接触于桡骨远端关节面位置、应力均会明显变化,将腕关节负荷传导改变,导致关节软骨退变,且对腕关节稳定性产生影响。上述生物力学研究都表面要将桡骨远端正常解剖关系恢复。此外,关节面不平整同样会影响腕关节功能,诱发退行性关节炎。

熟练的闭合整复手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多数可优良复位骨折,将正常解剖关系恢复,而这种解剖关系在骨折愈合时能否保持、再移位都直接受到骨折本身稳定性影响。受伤能量、骨质量、移位程度及干骺端粉碎程度是对骨折稳定性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手法复位为中医手法,应用时间较长,在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中应用较多,因该方法无需开刀,较少损伤组织,无需将骨折骨膜及周边组织切开,不会对骨组织血液供应产生破坏,故而较少出现并发症或后遗症,减少感染风险,同时可快速愈合,肢体功能恢复优良;此外,该方法经济实用,操作方便且简单,可减少患者痛苦,故而家属更青睐。

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需注重以下几点:①将骨折脱位状况明确,复位前行X线片拍摄或CT,对骨折脱位具体移位状况予以明确,据此将复位计划制定出来;②注重功能复位,即骨折整复后不会出现重叠移位现象,纠正成角畸形或旋转等,肢体长度与力线无异常,确保愈合后肢体功能恢复较好,不会对患者正常生活或工作产生影响;③手法应轻柔,尽量确保一次成功,将患者痛苦最大限度减少;④严格把控复位时机,只要情况允许越早开展越好。但手法复位后只能用小夹板或石膏固定,难以维持骨折长度,且在不稳定性、开放性或粉碎性骨折中应用效果不及手术疗法,因手术可确保解剖复位彻底且固定效果较好,尽早开展功能锻炼,促进康复。本组A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B组为92.0%,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报道相近[4]。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较好,可结合患者骨折实际情况应用。

参考文献

[1]雷中华.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0):112-113

[2]张会清.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薰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10):110,117

[3]陈付军.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中药薰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5):1165-1166

[4]刘四仕,杨利,张晓伟等.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4):12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