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过程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实验过程优化研究

刘小平

湖南省长沙浏阳市区荷花中学410300

如何重视物理实验,优化实验过程?

实验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学生可凭借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感性材料,为思维传递信息,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使感性知识迅速上升为理性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趣味性和与科学性

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强烈心理倾向,是推动人去探究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可成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因。因此,要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参与实验动机及思维动机。

学具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展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科学教育的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某种关系。学习过程中能发现什么,要看教师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是什么,包含着什么样的科学概念,学生可以用它们来经历什么。”可见,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实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而且最好是学生身边的物体。教师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准备能发声的各种物体,有不同气味的物体,冷热软硬不一样的物体,以及进行综合训练各种各样的物体,以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诱发他们用感官去观察物体的欲望,开启思维动机的大门。

选择科学性,趣味性和与科学内容有较强关联性的实验,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比如教投影子,教师首先在投影仪的光柱前表演狗,兔,鸭的手影,然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谁来表演一下比刚才老师做得更有趣的手影?”特定的教学情景烘托,渲染了气奋,创造了乐学的情趣,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而对影子产生条件的认识。教《沉和浮》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石块,一个木块和一个盛有水的水槽,然后把石块和木块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发现石块和木块放在水中的现象。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愤里,引起了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探索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思维的浪花,这时可引导学生迅速抓住思维的本质,指明思维方向。

二、认识如何提高

积极研讨,能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共同的财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讨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的只是一些感性知识分散的认识,这就需要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共同提高。而讨论是否能展开,又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验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在讨论之前就要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急于想知道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发现,感知和想法。例如,在“水蒸气在空气中凝结”的实验中,我在学生都完成了实验,并已观察出一系列现象后,提出了“白气”是什么变成的?“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变成白气?”后进行讨论。此时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2.讨论的问题要能沿着思维过程做出结论。获取结论是实验活动的知识目的,是使学生获取成功快乐的保证。提出的问题,要能随着讨论的深入,在教师因势利导地引导下,学生的归纳、综合下,获得符合他们的认识水平的结论,达到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之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训练要触类旁通

结论形成了,思维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还必须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应用。引导学生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进行想象,综合,判断,选择等思维活动。例如学生通过完成“水,空气,铜球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后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但这个结论对学生来说,充其量只能是个合乎逻辑的推断和假说。其他物体到底有没有这个性质呢?特别是那些平常人们不易察觉到它热胀冷缩的物体,如水泥,钢铁等,学生是不甚明白,甚至怀疑的。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进一步去用其他物体,如酒精,钢丝等去验证,并引导学生自己去解释“电线为何冬天紧夏天松?”“水泥地面为什么在每块之间留一条缝隙?”“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容易‘放炮’?”等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热胀冷缩是所有物体的共同性质的结论,在学生脑海里就会有更丰富的内容,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象,加深他们对热胀冷缩的理解。同时,由于具体现象的反复出现和结论的反复运用,强化了思维活动,加深了印象,难以磨灭。

诚然,优化实验教学过程,通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综合力、判断力、选择力、敏捷力等思维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课的效率,对实验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