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V+off构式搭配使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3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V+off构式搭配使用研究

吴敬博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819

摘要:本研究利用语料库以构式搭配研究所得结果为参数对中国英语学习者V+off构式使用情况进行聚类,并与本族语者V+off构式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揭示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V+off构式理解和使用上的差异。

关键词:构式搭配语料库聚类

一、引言

英语小品词指词性介于副词和介词之间的词,由于其词性复杂多变,小品词在句法结构中所担任的角色和实现的功能也多种多样,程杰(2009)在对短语动词句法生成进行研究时发现,小品词不只是能被用来修饰动词,也可以用作表语,修饰动词时甚至会对动词语义产生影响,这说明小品词实际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词类,而并非某一词类的附属词。前人对小品词的研究多关注于小品词的语义特征及其语义韵特征,如:张立英、李可(2017)对小品词against在语篇中的语义韵研究,本研究以构式语法作为解析视角,选取构式V+off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与动词搭配所表现出的句法和语义特征,通过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使用V+off构式时的不同,探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与小品词off搭配的动词类型的理解。

二、理论框架

构式语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认知语言学流派,至今已发展成为几个明显的流派:以Fillmore和Kay为代表的构式语法、以Lakoff和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以及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其具有不可预测性,即一个构式的意义不能单纯从意义或形式中推导而来。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StefanTh.Gries和AnatolStefanowitsch开发出了构式搭配分析法,用以分析词素与构式间的搭配强度,反映构式中词素与构式的互动程度,实现语义聚类,从而客观反映出构式的语义搭配倾向。

构式搭配分析法分为三种主要的分析方法:简单共现词素分析、显著共现词素分析以及共变共现词素分析。其中,简单共现词素分析针对单个搭配词素与构式的搭配强度研究,显著共现词素分析用来甄别两个相似构式与目标词素间的搭配强度,共变共现词素分析考察某个构式中两个或多个词素对目标词素的影响。这三种分析方法共同基于经Fisher精确检验的交叉列联表,如下:

目标词非目标词

目标构式ac

非目标构式bd

本文主要采用第一种分析方法。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

(1)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V+off构式中动词搭配方面有什么异同?

(2)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异同及原因对日后动词小品词构式教学有何启示?

2.研究步骤

本研究首先把CLEC和LOCNESS语料库POS赋码文件分别导入antconc,分别输入V+off的检索表达式,得出所有符合V+off构式的检索结果并进行频次信息记录及所有动词记录,然后分别检索各搭配动词得到适用于V+off构式的动词频次信息。

其次在R软件中输入搭配动词频次、V+off构式频次及语料库规模,通过运行coll.analysis脚本计算出各搭配动词的构式搭配强度。

最后使用SPSS分类下的层级聚类功能,输入各搭配动词的构式搭配强度、预测构式中动词频率、构式中动词出现百分比、动词对构式预测强度、构式对动词预测强度、词频及该词在构式中实际出现频次共七个变量信息,采用平方欧式距离,分别对两个语料库中各动词进行聚类,得出两语料库应用于V+off构式中各自的动词分类,对分类结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可能造成差异的原因和启示并尝试提出建议。

四、结果及讨论

1.CLEC语料数据检索及加工结果。

在CLEC中检索V+off构式共出现136条检索记录,对与off进行搭配的动词进行整理后可得出与off搭配的动词频次信息,经过对频次信息的梳理后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常用的与off进行搭配的动词按照频次排列主要有:cut、let、give、get、set等。将收集到的词素和构式频次信息输入R软件,运行coll.analysis分析脚本,所得出的结果如下:

根据Gris对构式搭配强度的描述:搭配强度大于3即p值小于0.001;搭配强度小于2即p指小于0.01;搭配强度小于1即p值小于0.05。因此有99.9%的把握认为表中前26位动词与V+off构式具有稳定的搭配关系,由搭配强度排列来看,前五位分别为:cut、let、shake、set、give。将经过R加工的数据设为变量在SPSS中进行聚类后得出的结果如下:

根据SPSS输出结果,与off进行搭配的动词可被分为两类:

类1:get、take。

类2:let、put、give、level、pay、step、turn、set、cut、carry、drive、lay、throw、jump、cool、shake、slough、blow、wipe、kill、send、leave、round、rid。

2.LOCNESS语料检索及加工结果。

在LOCNESS中检索V+off构式共有26条检索记录,对其中与off进行搭配的动词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后发现:从频数看,pay、cut、kill、get、shake、show几个动词与off搭配出现次数较多。将频次信息及语料库规模输入R软件进行搭配强度分析,输出结果如下:

在LOCNESS语料库中,共16个与off进行搭配的动词,且显著性水平均在99.9%以上,搭配强度较强的前五位动词分别为:pay、cut、shake、kill、ward。将经过加工的动词六项参数作为变量进行SPSS聚类后,可得如下结果:

根据树状图可把动词大致分为两类:

类1:pay、kill、cut、run、level、turn、sell、shake、wear、ward。

类2:take、get、back、show、live、come。

3.V+off构式使用差异及原因探析。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V+off构式使用中偏好使用cut、let、give、get、set等常见单音节词,这些词在其他构式中也很常见,且通常是涉及施事与受事双论元、动作具有方向性的动词,而本族语者在动词使用上更加丰富多样;另外从搭配强度上看,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构式V+off中动词使用构式搭配强度跨度较大,这体现出在使用构式时学习者对某几个词具有严重的依赖倾向,相对地本族语者在各个动词使用上差别不大,各个动词的搭配强度跨度较小,分布相对平均;经过聚类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V+off构式动词使用都可以分为两类,但比较后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构式中动词使用分类类1仅包括get、take两个词,其余词全部归为类2,树状图呈现结果出现断崖式下降,而本族语者构式中动词使用分类类1和类2动词数目相差不大,且树状图走势迟缓。

中国英语学习者构式动词使用的极端化反映出学习者对构式意义及动副词组组合规则的理解不到位,刘世理(2006)在对学习者英语短语动词认知误区的应对策略中提出小品词中心策略,因此对小品词的理解虽不能完全决定对构式的理解,却能为其提供可靠的参照,off在牛津词典中共给出了九种意义解释,分别为:

(1)在时间或空间上远离。

(2)用来表述某物品的移动。

(3)行动开始。

(4)取消。

(5)未连接或不起作用。

(6)不再供应或不可得。

(7)不工作或值班。

(8)降价。

(9)在舞台边缘或幕后。

在作为小品词使用中,基本采用前三种意义,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off的理解多固定为某种意义下的具体动作上,因此在对构式的意义解析上容易将构式意义固定化。

如在对takeoff构式进行检索中,中国英语学习者多习惯使用脱下某件衣服的意义:Theclassmatewhosatbymysidetakeoffherclothing.而本族语者在使用takeoff这一构式时得理解更为深刻:Manycarshavecomeontothemarketwhichclaimtobeallthesethingsandmore,buttheyneverseemtotakeoff.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动词短语时,习惯于由小到大,从词汇某种片面意义开始理解,这就造成了在遇到takeoff这样的构式时习惯性地机械记忆与运用,刘世理在分析学生对短语动词的理解与记忆时还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往往将某一意义作为构式的原型义机械代入到文章语境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构式意义的误解误判,同样由于学习者对构式意义的理解不充分会造成构式运用的局限性。

造成学习者构式意义的机械记忆的原因或许在于学生对于动词小品词构式习得过程中的片面理解,即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到即是构式与某一意义的僵硬匹配,赵鹏芳(2011)对学习者短语动词习得所做的研究通过对学生“超用”及“少用”的统计分析亦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动词小品词构式的误解及误用与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要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达到全面深刻的理解无疑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摈弃教学目标内容与母语概念一一对应的教学方法,尽管借助母语概念对目标词汇的解释更加便捷,但这无形中会给学习者造成应用和深层次理解上的困难,情境教学法或设置专门语境进行词汇学习将会避免类似问题,由学习者自己对目标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发掘并内化和运用,不仅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能避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母语负迁移。

五、结束语

本研究通过对学习者语料库及本族语者语料库中V+off构式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发现:

1.学习者在使用构式时动词选择具有严重不平衡性,对某几个动词的使用出现泛滥情况。

2.学习者对构式的意义理解较为片面,往往局限于某一特定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让学习者接受更加自由的教学内容,赋予学习者更多的探索动力并激活其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对学习内容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GriesS&AStefanowitschExtendingcollostructionalanalysis:Acorpus-basedperspectiveon‘altern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2004。

[2]房印杰搭配构式分析——应用与发展[J].现代外语,2018。

[3]胡健张佳易认知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的结合:构式搭配分析法[J].2012。

[4]刘世理中国学生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误区及应对策略[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

[5]邵斌王文斌黄丹青英语强化词的构式搭配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

[6]赵鹏芳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的短语动词习得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