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警官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特别需要体现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本文根据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了深层次探讨,一些做法和结果对开展各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作用。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问题;途径
引言:
众所周知,大学的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最根本的任务,这也是高教法明确规定的,是不可动摇且永恒的。因而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大学研究的新课题。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难点。纵观国内外一流大学,无一不把人才培养放在最首要、最核心的地位。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职责,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学校计算机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现阶段,部分学校教师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众所周知,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践的课程,学生只有多做多练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知识,最终实现融会贯通。但是,部分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常常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留给学生实践的时间不足,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
现阶段,部分学校教师依然坚持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教师常常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制订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忽视了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课上讲课,学生被动听课,教师无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课堂策略。而且计算机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每堂课的信息量很大。学生一时无法消化,又缺少相关实践,导致无法掌握相关知识。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阶段,许多学校虽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了教师待遇,引进了一大批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这些新进教师为学生带来了新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但是,这些教师缺乏实战经验,遇到部分问题常常不知所措,有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忽视学生的客观基础,产生诸多问题。
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1、设计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提出了“重基础、强实践、求素质”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统一和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目标。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遵循“平台与核心稳定、模块灵活”原则。把4年的学习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与专业基础课学习,约1.5~2年时间;第二阶段为专业课与模块课程学习,约1.5~1年时间;第三阶段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约1年时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院提供多样化的业余团队学习与实践机会,如科研团队、竞赛团队。在整个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我们把信息技术应用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机会。
2、与发展需求相匹配,完善培养方案
为了能够进一步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需求,高校不仅需要对社会以及企业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计划,充分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前瞻性以及科学性,从最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上来落实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需求。此外,还应提高对实践的重视度,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际过程中不断进步。针对每一项专业课程,不仅要设置基本的理论课程,同时也要配合设置实验课程,在此过程中采用导师制进行教学,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
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指导参加竞赛,拓宽学生专业和知识
开展各类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和举办讲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和听讲座,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比赛,由老师指导参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知识面,强化专业方向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学生兴趣。
培养人才方案的改革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获得预期的成效与学校管理、教学运行与管理、师资力量、硬软件条件和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密不可分。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才市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在培养人才方案实施中需要突出以下几点:强调学校工程技术及应用能力,构建品牌专业和优秀课程群;着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重学校学生素质综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充分结合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实际情况,发挥老教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新教师具有新型知识的优势。同时,还要定期派遣骨干教师参与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座,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5、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应用型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校学生的应用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以实践教学为根本、技能培养为宗旨,依托学校实验室和学校外实践基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要贯穿整个学程,在人才方案培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多层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要注重针对性和应用性。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功。除了课内实验外,每学期都分别安排设计课程、实习专业、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与生产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应该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学校、学院要充分利用当地或周边优秀企业资源,与它们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发展实训基地,使在校学生结合企业真实的开发项目充分消化、应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职业。为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实践成效,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把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委托合作企业配合完成。
三、结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什么新话题,却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命题。现阶段,在我国高等学校这个群体中,大多数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适应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思考与做法,却没有一种方法或措施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理念和思路、方法和措施上不断创新,采用多元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积极地对接市场。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做好“产、学、研”这篇大文章,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孟大伟,吴秋凤,刘胜辉.“定制式”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9):51-52.
[2]贾庆节,何保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24-125.
[3]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
[4]吴家培,郑建华,沈玉利.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程序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