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建筑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谈古代建筑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王亚东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文学对建筑的描写与赞美可称为“建筑文学”,其在中国文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其中不乏名篇名作,在唐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古代文人把文学和建筑联系在一起,通过写建筑而表达思想感情,使得建筑题材的文学形式独具特色,有些古代建筑因文学的参与而变得流光溢彩,提高了知名度,成为能够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著名旅游景点,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发挥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双重价值。

关键词:建筑文学;文化;艺术审美

1、建筑的文化内涵

1.1建筑体现民族文化

建筑是人类经过历史的变迁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反映一个时期的技术水平,有物质实用功能,以及很强的文化精神功能,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雅典神庙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长城被视为古中国文化的象征;参观巴黎圣母院自然会想到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文化......所以说,建筑渗透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悠久的历史和长期以汉族为主体而多民族共融的格局,使得中华建筑丰富且有民族文化特色:宏伟的故宫和长城是建筑工程学的杰作,也是古代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缩影;旅游景区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不仅让人惊叹古人的聪明才智,也能让人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1.2建筑反映艺术审美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诗”,建筑是综合性的艺术。土、木、砖、瓦、石块、金属、玻璃等材料在建筑工程技术应用下形成建筑主体,同时融入艺术理念、美术工艺等元素,在建筑主体上或建筑空间内创造出风格明显的艺术造型,给予人们美的视觉效果。《诗经》和《楚辞》中已涉及对建筑美的描述,如《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描述了西周皇家园林的精美布局,可见3000年前的园林已初具中国园林建筑的主要元素。

1.3建筑表达思想情感

建筑富有文化基因,也有表达情感的特质。建筑给人提供居住和观赏的功能,其本身表达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和感情语言,同时也是文人游览和抒发思想情感的载体,特别是中国有代表性的亭台楼阁,在攀登楼阁时让人产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表达作者远大的抱负和不断进取的价值观;在登临高楼时让发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慨(宋代.晏殊《蝶恋花》),表达作者抑郁的心理。建筑可以引发人的思维,催化蕴积于胸的思绪和心态,是提供抒情言志的媒介。

2、建筑文学的基本特征

2.1融合人文与自然

建筑文学通过对建筑、背景或周边环境的描述,表达作者的人文情怀和个人理念,融合了“人文”思想和“自然”审美观。建筑文学有多种形式,其中典型的两种是:一是以建筑为中心,从时间角度描述建筑及周边自然环境,以写景和叙述为主。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者通过写景勾勒出多幅美丽的画卷,抒发寄情山水、忘记忧愁的文人情怀,最后叙述“与人同乐”,体现儒家“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传统思想。二是从空间角度描写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采用写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注重写景烘托意境,再由写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最后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的人文思想和政治抱负。

2.2涵盖高雅与通俗

建筑文学与建筑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儒雅的一面,也有世俗化的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山水文学以描写自然景色为特征,以骈体为主,散体文章占一小部分,体现士族阶层追求精致和高雅的审美观,一方面,对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追求达到极致;另一方面,山水审美意识趋于成熟,通过文学描绘自然之美,包括山水、建筑和人文景观等,刻画文人对理想化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雅文艺的崇尚。例如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亭”为题材,不仅是一篇伟大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优美的建筑文学作品。明清小说采用通俗文学形式,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亭台楼阁在园中交错辉映,但其不是“世外桃源”,而是现实生活环境,是小说描述各类人物的背景。小说中有诗:“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气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借“诗”的形式称赞建筑的宏伟,实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反映世俗化的小说情节。

2.3常用描写与赞美

建筑文学以“托物言志”类型为主,常用的手法是先描述建筑或其背景,文章蕴含作者的思想和家国情怀。例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述性用词非常华美,语句流畅,用“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描述阿房宫的壮观场景;用“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描述宫廷生活的奢华。作者描写秦始皇“不惜民力,耗费民财”而导致亡国,意在表达对唐朝当时奢靡之风盛行的担忧。另外,建筑文学通过赞美建筑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常用手法,例如王勃的《腾王阁序》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建筑的外部景观;用“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赞美建筑内景。作者使用华丽而生动的辞藻,配合隐含的思想情感,把建筑与文学紧密联系,演绎出“建筑具有文化内涵,建筑又能蕴生文学”。

3、建筑文学的影响

3.1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

建筑文学是在古代传统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体现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一些思想和审美观,如“人与自然和谐”、“以民为本”、“重德”、“经世致用”,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值得现代人去学习和传承。而现代人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通过游览一个古建筑或阅读一篇古代建筑文学作品,让人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继而成为一名文化传承者。建筑文学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和美学内涵,因此,一些优秀作品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上中发挥重要作用。

3.2对城市建设布局的影响

建筑文学以及古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期许,探讨和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促使现代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为今所用并继承和发扬,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能焕发新活力。现代建筑设计师通过古建筑和建筑文学寻找设计灵感也十分普遍,如古典式亭台楼阁在现代城市公园和校园被大量建设,一方面原因是得益于建筑文学的描述和赞美,城市古典式建筑的增加不仅有利于文化氛围渲染,也对城市建设的合理布局产生影响,现代高楼与传统园林交错可提升城市的风韵。

3.3对国内旅游经济的影响

历代文人热衷描写和赞美建筑的原因在于:中国古建筑透露出与自然协调、文化和艺术审美的理念。建筑以美化图案和丰富线条来柔和建筑造型,对内外檐装修、庭院摆设、室内陈设有色彩限定和有规章可循,建筑群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上讲究等级分明,层次清晰。在旅游业繁荣的当代,名胜古迹一直是旅游热点,一方面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建筑艺术审美观念的继承,另一方面原因是建筑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黄鹤楼》等都有相应的旅游景区。建筑文学在现代依然能够产生旅游经济效益,这就是文化及文学的魅力所在。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业起步之时,很多地方在开发旅游项目中对古建筑尤其是著名古建筑进行了修复和重建,有一些工程是参考古代建筑文学描述或历史文献的记载。

参考文献

[1]李长春.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刘晓林.文学经典中的建筑意象[J].文艺评论,2016(10):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