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介宾的诊断学贡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论张介宾的诊断学贡献

陈一江

陈一江(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53)

【摘要】张介宾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四诊的问诊、脉诊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文章阐述了张介宾的十问、脉神以及两纲六变至今仍影响深远。

【关键词】医学史张介宾诊断学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9-0321-02

张介宾明代医学家(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原籍四川绵竹,后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自幼聪颖,素性端静。后在京师从名医金英(梦石)学医,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经过了河南、河北、东北等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张氏才返回乡里,全力研究岐黄之术。由于张氏一方面有多个学科的丰富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张介宾在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四诊的问诊、脉诊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

1、首创“十问歌”,问诊有规范

张介宾对于问诊的最大贡献是创制了“十问歌”:张介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十问篇”,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成为《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内容言简意赅,目前仍有指导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十问对于教科书的影响

从1-4版教材来看,中医四诊的内容全部包含在《中医学基础》中,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5版教材才把《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基础理论》区分开来,现在使用的新世纪2版其实是8版教材。

而无论哪一版教材,问诊的内容编排与张介宾的“十问”大同小异。眼下教材中问诊,问现在症的内容编排是: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头身胸腹;5、问耳目;6、问睡眠;7、问饮食口味;8、问二便;9、问经带;10、问男子。还能够从中看到十问的影子,可见十问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考验,弥久愈坚,对于中医问诊的教学影响深远。

1.2十问对于临床的影响

从中医诊断学课间临床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生从临床一线反馈的信息来看,十问仍然在当代中医临床、无论是门诊还是病房,发挥着作用、指导着临床实践。

1.3十问对于中医病案的影响

现代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参考了现代医学的病案书写要求,而现代医学的病案管理规则,却由中国首创。

1914年洛克非勒基金会出资建立了协和医院,这是中国的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里的一个王姓中国医生创立了住院病人的病历制度,并且推行到全院。后来,适逢美国医生代表团来访,发现了这个制度,将其带回美国,随后传到全世界。

两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病历,当时叫做“诊籍”,发展到清代的“议病式”,内容已经相当丰富。由于资料缺乏,我没有找到直接证据,但是很难想象张介宾的“九问旧病”和现代病历中的“过去史”是纯属巧合。如能考证出两者的渊源关系,则十问对于当代医学的意义,非比寻常。

2、注重脉神,辨脉精准

张介宾出身官僚之家,才思敏捷,自幼开始学习,凡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无不通晓,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史学、哲学基础。一生著述颇丰,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专门写了《脉神章》,将脉诊独立于四诊之外加以强调和详细阐述。在这一章里,张介宾以内经理论为指导,分布于上、中、下3卷。上卷阐述内经脉义,中卷阐述通一子脉义,下卷阐述难经脉义、仲景脉义、滑氏脉义以及诸家脉义。体现了张介宾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治学精神。

并且,张介宾着重写的“内经脉义”中的“部位”、“脉度”“三部九候”、“胃气”、“人迎气口”、“寸口诸脉”、“真脏脉”等内容,现版教材中也有阐述或者提到。由此可见张介宾的脉学理论中有不少是中医的精华,即使在今天也是适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

3、两纲六变立,八纲有雏形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最早运用八纲辨证的是张仲景。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专门有部分章节写了八纲的内容,但还不是明确讲八纲辨证,只有阴阳表里有很多论述。根据张介宾的发挥,到清代程钟龄写《医学心悟》,才把八纲提出来了。

张氏非常重视阴阳学说的阐发。认为阴之与阳,本是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而,即《类经•阴阳类》所说“阴阳者,—分为二。”但二者又是统一于—个事物之中,无阴则无阳,无阳亦无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辨”之称,即所谓“两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张氏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从中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其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的观点。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是形成于明朝。

所以八纲,源于《内经》,张仲景广泛地运用,张介宾加以发挥,确定阴阳篇和六变篇,到程仲龄强调用八纲辨证,大力提倡,现在不断完善八纲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