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郭长荣

徐州市九里中学郭长荣

数学新课程的核心要求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究本能,通过合适的探究内容,借助适当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兴趣和强大的学习动力。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应分三个阶段:首先要以“扶”的方式帮学生上路,其次以“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然后以“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目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行为多数仅局限于教师的“扶”和“引”,如何运用“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走,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即展开探究性教学的研究。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只是希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希望促进每位学生健全发展。探究性学习开展质量的好坏,其中重要的一个主观条件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能力水平,因此一线教师要相互交流、讨论、总结和分析,提高对探究学习的认知,将探究性学习更好地落到实处。

二、探究性学习要讲究时效性

1.克服教师包办代替现象,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教师要改变在教学中不能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反思、一直牵制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师讲什么、怎么讲、何时讲;启迪学生优化解题过程的思维;突出探究应用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教学应突出实践感悟,基本方法的教学应突出尝试体验,基本思想的教学应突出潜移默化,这样才能改变现行的注入式探究。

2.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探究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意味着新的可能性,是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能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氛围,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大胆质疑,对学生的问题应持肯定的态度;对不爱提出问题的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对爱问又找不到要点的学生则要耐心引导;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大胆创新。当然,教师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还要考虑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发自内心的、经过积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哗众取宠式的虚假问题。

3.走出所有新知都要探究的误区,选择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有限,学习时间较紧,不可能利用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究。课堂上,我们应做到该讲则讲,该探则探,使探究学习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明学习方向、提高学习能力和有效掌握知识的目的。而问题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能给学生以启迪和示范,有利于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例如:在讲授复数四则运算时,因为考试大纲要求较低,类比多项式的运算学生很容易掌握,就不需要太多时间去探究复数四则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总之,探究性问题的选取是否恰当是决定探究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设计上关键是依据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带着学生运用教材解决问题。根据预习的信息反馈,详略得当、取舍有度地规划出教学活动;要精心设疑,善于抛出疑团,调动学生的思维,做到让学生画龙点睛。

4.收发并举,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时效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还应强调和巩固重点知识,重视对探究学习内容的迁移。时间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探究活动的内容都是新知或是对已有知识的创新应用。如果只重视探究活动过程,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表面上看似热闹一阵子,但过后烟消云散,脑袋里没留下什么知识,甚至一无所获。所以,我们不但要重视探究活动的过程,更要重视对探究知识的整合和总结,教师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由。在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必须适时总结和整合,否则探究会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