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1-11
/ 2

浅析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孟凡志

[摘要]诚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是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存在的反应,又是个体道德素养的集体中体现。因此,结合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状况,探讨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弊端,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而无视大学生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过分注重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诚信道德教育中,脱离实际、弱化诚信教育、忽视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诚信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素养匮乏

一、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

(一)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事实上的重知识传播,轻视品德培养倾向。对学生诚信为人的教育不够,致使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品行的好坏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把不诚信的行为看成是小事,缺乏对诚信的自觉。

(二)受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惟智主意思潮的影响。许多教育者重认知因素,轻非认知因素,重智轻情,仅仅认识到诚信是一个道德认知问题,而忽视在日常道德活动中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内化的诚信教育。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存在诚信缺失,主要是因为认识上存在问题,以为只要认识提高了,行为必然随之规范。因此,学校诚信教育中过于注重认知,对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和外在行为表现缺乏足够的关注,把诚信认知简单地等同于诚信行为,导致诚信教育知与行的分离。

(三)德育功能政治化,使德育偏重于政治立场、政治理想方面的教育。而对学生的品德培养方面往往缺乏研究而缺少针对性,使一些学生因缺少兴趣而拒绝接受,而诚信方面的内容相对德育的其它方面有明显的不足,因而使学校的诚信教育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

(四)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往往不顾大学生的发展状况、内在需求,简单地用诚信道德规范学生,学生缺少对诚信价值的认识而没有诚信的内在自觉。

对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势必导致教育手段、方式的枯燥、单一、流于形式,并常常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缺乏对学生个体应有的关注。教育者往往只重理论说教,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注重教育内容体系的掌握,而不重视研究教育的对象,无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严重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更严重的是,许多教育者本身不能在诚信意识和行为上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存在着教书与育人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悖离等现象,更使得诚信教育成了流于形式的空洞说教,缺乏说服力。

(五)学生管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中的诸多领域和部门存在弊端,特别是一些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职能部门,还未建立起合理、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大学生诚信考评和记录机制还在探索之中,学校对学生诚信品格的评定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权威、大学生的品格教育与社会的信用体系之间没有连接的通道,学生综合测评中的黑箱操作,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的不公正评选,学校在招生、评估上的虚假行为等,都给不诚信的学生以可乘之机,也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二、学术腐败、政绩工程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学校是教育人的地方,学生到学校是受教育。学校固然要教学生以知识,但同时也要教学生以做人,学生在学校学知识、也在学校学做人,而且,这后一方面是更为重要方面。教学生做人、学生学做人,不仅要听老师怎么说,还要看老师怎么做,老师怎么做对学生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向来就有“身教重于言教”的说法,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如果为人师者行为不端则避免不了学生竞相模仿。在诚信的问题上,大学生的不诚信行为的严重存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同高校中教师的严重的不诚信现象有着因果关系的,这种不诚信的表现集中在学术腐败和教育管理中的政绩工程等方面。一些学校的领导为了提高政绩、或者为了所谓“学科建设”,在毕业生的就业率上大做文章,竟然直接让学生设法到社会上搞假录用合同,以提高就业率。有的学校为了提高英语四、六级的及格率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中为学生突击补习。总之,学校的教师、管理者存在的诚信问题污染了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生的不诚信就不是意外。

三、大学生个体诚信素养的匮乏

就个体而言,奉行诚信需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基础,道德修养程度不够的人,必然难以尊守诚信规范。在利益面前,如果不诚信有利于得利,人是容易产生违反诚信的冲动的。人的诚信意识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的,不可能天生地具有奉行诚实守信的道德自觉性。当期面临眼前利益和诚信二者必须择一的情况时,许多人往往会选择眼前利益而抛弃诚信的道德。当外在的道德力量的制约比较强大且抛弃诚信会影响其长远利益时,人们又大都会放弃眼前利益而选择诚信。诚信的信念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孔子讲“吾日三省吾身”,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经常反省,心有诚意,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则必有慎行。思、言、行应是统一的。一个人能够长期的坚持以诚信待人出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当今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其不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没有形成诚信人格。

(一)大学生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诚信问题的实质是大学生的义利观问题。考试作弊、就职材料作假、网上说谎等失言行为,都体现了大学生的一种虚荣心里,归根到底是在“义”与“利”关系上的重义轻利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作弊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成绩,粉饰材料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网上说假话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形象。现代心理学研究揭示,人的行为是由其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若将需要的某一方面加以放大,就会导致对需要的异化。大学生种种失信行为都是对自身利益需要的异化。并进一步地导致道德自由个体主义。道德自由个体主义只是强调个体利益的存在和个人权利的至上性,个人的自由选择性,而轻视道德规范。再加上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相对而言,他们通常成长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淡薄,意志薄弱,心理脆弱,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自私心态。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他人、社会的要求高而多,而对自己的要求低而少,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名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自私自利的思想使他们在面临义和利的选择时,就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即只有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讲诚信才是有效的,当不诚信能够得利时,不诚信就会是他们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

(二)心理上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虽然思维敏捷,善于接纳新知识、新事物。但处在大学时期的学生,无论是性格,还是思想都还不成熟,不稳定,又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培养,许多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自身的道德评判能力不强。加之社会阅历不深,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小事与大事之间的关系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转型期内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感到困惑。不能辨证地看待道德失范现象,把握不住社会的主流。经济生活中的以假乱真、以劣充好等商业欺诈行为,以及政治生活中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都极大地迷惑、麻痹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失衡,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思想发生偏差,错误地认为在现实中诚信者吃亏,利益受损,当欺骗和虚假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存手段,而且比诚实守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且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会使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不诚信。

(三)行为上的投机性。由于学校及整个社会缺乏相应的失信惩罚机制,学生不需要对失信的行为负责,没有相适应的可操作的制度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例如作弊、作假可以提高自己的所得,而诚实守信却无所得,且被发现而受罚的概率又非常低,那么选择作假的投机心理就非容易产生。再加上高校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学生更加心存侥幸。客观上更是助长了学生实施不诚信的投机心里。近年来,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改变了原有的人格特征。信息网络的局限性容易使学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忽视和逃避真实的物质社会,形成孤僻自负,缺乏社会责任感,破坏性和寻求刺激等消极人格。正因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以及心里承受能力的欠缺,在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下,诚信道德在大学生中就显得异常不足。

注:

[1]杨敏.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科技信息,(2007)(16).

[2]李颂明.和谐校园视角下的大学诚信教育[J].教育探索,2008(11).

[3]刘继荣.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现状及对策思考[J].未来与发展,2011(3).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军事教学部

邮编:1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