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泉忠(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医院362801)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挑刺法治疗冈下肌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经筋挑刺组,各30例。经筋挑刺组取冈下肌局部痛性筋结点,予针挑治疗;常规针刺组取阿是穴、天宗、肩贞、支正、养老等穴,予TDP神灯照射治疗,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经筋挑刺组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2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经筋挑刺组治疗冈下肌损伤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冈下肌损伤挑刺经筋挑刺法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191-01
冈下肌损伤引起肩背部疼痛在临床较常见,本病多由受风、着凉、劳损引起,发病率较高,治疗方法也较多样化,本文主要介绍以经筋挑刺法治疗冈下肌损伤。
1.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采集时间为2005年5月-2009年5月,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和经筋挑刺组(治疗组),常规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5.27±11.69岁,病程1周-7年,经筋挑刺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4.8±9.03岁,病程10天-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本病多有外伤史,在冈下窝和肱骨大结节处,疼痛且有压痛,让患者上肢自主内收外旋,引起疼痛加剧,或根本不能完成此动作。
2.治疗方法
2.1常规针刺组
取阿是穴、天宗、肩贞、支正、养老等穴。病人取俯卧位,胸下垫枕头,双上肢置于头部两侧,常规消毒,取0.3mm*40mm毫针,常规进针,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外加TDP神灯照射,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2经筋挑刺组
2.2.1寻找筋结点:针挑的部位、穴位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其间的机理和针刺疗法一样,针挑疗法挑治的穴位除少部分循经取穴外(如手太阳小肠经的天宗穴),绝大部分是反映穴(压痛穴或敏感点,又称天应穴),在局部查找痛性筋结点(或是条索状,或颗粒状)压之疼痛明显或向四周放射。
2.2.2经筋挑刺:患者取俯卧位,双上肢屈肘置于头部两侧。确定要挑刺的筋结点后,局部常规消毒,术者左手拇指固定筋结点,右手持5号缝衣针,针尖朝下,与皮肤表面形成15度至35度的角度下针为宜,针尖挑着皮下纤维后,可适当地用沉劲以无名指压低尾针上部,提高针尖向上挑起,然后慢慢摇摆针体,将皮下纤维挑出,挑完第一挑点,再挑第二挑点,直到挑完纤维为止。以不出血为佳,若出血可用干棉球按压。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3.1.1.痊愈:冈下肌垂着、酸痛、压痛及肩部,上肢部放射痛消失,肩关节外展,内旋正常,内收位外旋正常。
3.1.2好转:症状明显减轻,患侧上肢外展上举、内收旋后功能恢复,但如超负荷运动疲劳后仍有不适感。
3.1.3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见表1)
表1两组疗效比较
组别n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30217293.33
对照组301212680
表1数据经Ridit检验,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体会
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及肩后部,起始于肩胛骨冈下窝,经肩关节后方,抵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该肌受肩胛上部神经支配,作用是使上臂外旋。冈下肌损伤可由上肢突然过度外展内旋,上肢过度前伸或做体位交叉内收动作而损伤,如排球扣球动作、拔河或挂物动作等超过正常运动幅度,除肌肉受到损伤外,还可使肩胛上神经过度牵引导致其损伤。
经筋维络于周身,联缀四肢百骸,使关节能够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正如《素问•痿论》所言“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本病属中医学“肌筋痹”范畴,当属经筋病症,十二经筋的病候多表现为该经筋循行所处的筋肉或与动作有关的疾患,以动作障碍和疼痛为主[1]。
挑刺法属古代的“半刺”法,如《灵枢•官针》所言:“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古人十分重视经筋病的局部取穴法,《内经》中称为“以痛为俞”,《灵枢•卫气失常》篇亦言: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这种“候病所在”在发病局部选穴治疗,是治疗经筋病最常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针挑表皮下的一些肌肉纤维,即把痉挛的纤维挑断,使肌肉痉挛拘紧的症状缓解,可充分发挥卫气作用,达到疏通经络,推动气血运行,调整阴阳的作用[2]。本文以常规针刺组与经筋针挑组的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通过在局部的针挑治疗,可解除筋结点的紧张状态,起到疏筋活络的作用直至治愈大范围的疼痛,从而起到“以点治面”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丽、十二经筋概述及其表皮初探[J].中医杂志1982.33(12):43.
[2].罗键、针挑疗法治疗机理新探[J].中国民间疗法199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