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阅读;精读;步骤;方法
作者简介:马宝卫,任教于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中学。
阅读是认知理解书面语言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中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差,中学课本中也没有明确提出阅读方法的训练。这在日常教学中造成了学生只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虽然学习了很多课文但语文能力并没有多少提高的局面。不光如此,很多其它学科的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不会读书,抓不住重点,把责任归结在语文教师身上。设身处地想一想,其实语文教师真的难逃责任。
笔者认为,阅读在一个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有很多机会都要和文字打交道。不懂阅读方法必定会造成交际和理解上的困难。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掌握良好学习方法的好时期,我们应该切实为学生树立一些好的习惯,交给他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阅读就至关重要了。
阅读方法从广义上说包括:读书目的的确定和选择、读书程序的设计、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成果的整理等。从狭义上说,只包括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方法根据其感知、理解、联想、想象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可分为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精读是用得最普遍的方法在感知方面,它是按照顺序,一字不漏地对阅读材料进行认读的。对没有认清和意义尚未明了的字要求通过回视,直到认清和了解为止。在理解方面,精读时各级语言结构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词汇不仅要弄懂表面意思,还要深入体会其表达的感情色彩;对句子不仅要了解其表达的意思,还要领会其深刻含义,弄清其在语法修辞方面的特点及与上句的关系;对段落不仅要归纳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构成;对篇章不仅要归纳出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其结构方式和作者思路。在联想和想象方面,精读对阅读材料所揭示的内容能够广泛地与事物相联系,能仔细体会和玩味其描绘的情景,力求使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它、丰富它。在评价方面,精读能客观地站在作品之外,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做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精读是讲读课文经常使用的一种阅读方法。精读即仔细研读。主要特点体现在“精”和“研”上。所谓“精”,就是精细全面,“研”就是钻研、研究,细细咀嚼。既要领会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内容;既要仔细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的表层含义,又要深究其深层含义;既要把握整体,又要重视细节;要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写作特点。
精读要求精、求透、求深,切忌糙、忌似懂非懂和浅薄。要针对一篇文章全方位多角度的分层研读。要把短文读长,读出许多“深层幕后”的东西。建议教师要教会学生做注解和旁批的方法,这一点很重要。有的教师自己没有作注释的习惯,或简单地将参考书上的东西抄在书上,这些都还不够,缺少自己的感悟、疑问等深层次的东西。毛主席的读书习惯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他酷爱读书,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一部书或一篇文章都要在书上重点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不同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文章更是反复读过多次,批过多次。作为一位举世瞩目的伟人,他的许多思想都是读书时的灵光一闪幻化出来的。我们都有这种经历:不论看书或听别人说话时,有时候会突然冒出个新奇的念头,这就是灵感。但如果当时不记下来,过后很可能就忘记了。俗语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伟人和凡人的差别可能就在这里。
精读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扫清阅读障碍和背景障碍
精读要从断句和字词入手,做到读准字音、辨明字义,不出现词语理解不清的问题,为进一步层层深入剖析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要全面掌握文章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活年代、人生经历、政治立场、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写此文的目的等等。笔者认为这点尤为重要,因为每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条件。不弄懂背景我们就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就如同拍电影或电视剧。在拍古装片的时候一定要营造作品所要表现的历史年代,只有那样才真实可信,才可以将观众带到过去的时代。所以我们要建造三国城、水浒城、横店那样的影视基地。导演可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选择拍摄场地。我们阅读时也是一样,必须向拍电影一样将思绪拉回到文章表述的那个年代,倘若用现在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人物那必将闹出笑话。
人是历史的产物,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价值观造就什么样的人。许多我们现在看起来不能接受的事情在当时却是十分正常的。很少有文学作品脱离当时的历史而存在。比如红楼梦的历史朝代就不十分清楚,但了解到作者曹雪芹的家史便可以推断他反映的是清朝前期的事情,只不过是经过了艺术加工,里面的许多情节都可以从清史中找到迹象。
鲁迅先生的作品入选教科书的很多,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都不同,反映了当时作者的观念,对此我们必须了解清楚。比如学习《孔乙己》时,要明白,他批判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揭示了贫苦人民的命运,反映的是晚清时候的事。实际上是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复古的逆流斗争的产物。他是用这个既可怜又可悲的小人物的形象抨击复古思想。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理解鲁迅文章的深刻性和现实意义。再如矛盾在《白杨礼赞》一文中绝不是简单的歌颂白杨树的精神和北方的劳动人民,更是对抗日军民的歌颂,对党的歌颂。但由于明显的歌颂必不能在国统区发表,作者只好假托白杨树来象征了。为什么这样理解?必须要了解茅盾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新疆回内地再到延安的行程,以及对解放区的军民由生疏到了解再到敬佩的感情经历。如果是在当今社会中作者绝对不会有那样的感受,也写不出那样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文章中心,理解各段的地位和内容要点
整体感知在阅读中很重要。这如同素描中的粗线条勾勒。首先画家要将物体的形状特点表现出来,去除杂质,突出特点。是瓶子,还是罐子、坛子,一目了然。不会把瓶子画成罐子,罐子画成坛子。读文章也是一样,我们要从众多的文字中感悟到文章主要写的什么人,想说的什么事,想表达什么情感。对作者要表达的基本内容要理解正确。理解各段的要点,揣摩各段在文章中的地位就如同素描中的分结构、打线和找明暗面。文章是由段落构成的,每一段落或句群在文章中都有相互独立的地位,如同人体的四肢大脑一样,各有作用,都是为整个身体服务的,但要有机地组合,缺一个部分,文意都不会完整。
三、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确定重点段落着重分析
比如每段和中心有何关系?各段如何为中心服务?那一段最能体现中心意思?最好能设计几个问题,再从解决这些问题中达到对文意的深刻领会。按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吃透全文,这是精读要达到的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有深刻的体会和收获。比如做这些动作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这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
精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反复朗读(朗诵)。最好是带着感情,反复咀嚼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意思。这如同吃馒头一样,一口咬下去不会吃出味道,非要反复咀嚼仔细品味,方能觉出香甜。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不会取得什么效果。古人常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有时间,将一篇文章放上几天再读,还会有更新的体会出来。
2.带着问题阅读。从思辨入手,从疑入手,在探究过程中解疑。如抽丝剥笋般剖析,文章便在不断的设疑、解疑中吃透了。这两种分析方法都离不开批注,勾划。
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教师应在自己掌握此法之后教授给学生。学生学会此法后久而久之便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会脱离教师而自主学习,这对学生的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平、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苏卫兵.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教育,2001(2).
[3]李强.名著阅读教学的调查与指导[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5).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中学
邮政编码:065000
OnIntensiveReadinginMiddleSchoolChineseReadingPeriods
MaBaowei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ssomeChinesereadingmethodsbasedontheauthor’steachingexperiences,withitsemphasisonintensivereading.
Keywords:reading;intensivereading;steps;meth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