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陈骁

关键词:信息化;问题;JIT;知识管理

一、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并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从当前来讲,先行一步的企业常会成为赢家,而那些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的企业,即使幸免被淘汰,也只能被挤到低增长的经营领域中分得残羹冷炙。

据国家对重点企业的调查分析,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协作不充分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存在地区不平衡,还较多停留在表面应用层次上,没有深入到企业的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企业信息化投资不足和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是存在的两大难题。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二、提高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对策研究

1、积极营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企业信息化包括销售、生产、服务等方面内容,而实质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企业将融合世界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于管理,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它包括着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发达国家经验证明: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至关重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提供长期的优质服务。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

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3、制定全新的JIT的采购政策

(1)精选供应商

JIT管理模式一般适应于大量流水生产企业,如汽车、家电等。这类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很大,在生产中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因此,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企业不同,它需要少而精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基地,才能保证原材料和零部件在技术上、质量上和信誉上的稳定性。只有选择少量的供应商企业才有精力去与他们发展长期的互利的关系。由于供应商数量比较少,使这些供应商可以得到充分的定货的保证,他们会更加提高与企业长期合作的积极性,会更加巩固双方合作的伙伴关系。在选择供应商的时候,除了去评价核心技术、生产能力、设备条件、管理水平、产品质量、企业经营状况、企业信誉等一般标准外,还要选择地理位置距离本企业较近的供应商,这样可以要求供应商少量多批次供货,从而减少库存。

(2)与供应商建立新型的伙伴关系

传统的大量生产,组装厂与零件和原材料供应商之间是一种主仆关系,往往是在产品设计出来以后,才开始选择供应商厂家。由于供应商在技术上不摸底,往往在生产和质量上得不到保证。这样由多个供应商生产的零件因工差关系容易造成组装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关系使供应商没有改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组装厂为了取得更多利润,经常采取让供应商之间竞争的办法来压低价格和成本,使供应商获利很少,因此他们不可能有长期合作的积极性。JIT采取了完全不同的采购策略,要求与供应商建立新型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长期的、互利的、双赢的关系。在新产品开发阶段,供应商就可以参加进来,在产品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提供本行业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产品的设计水平,同时,为产品和零部件的改进提供意见。

(3)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交流通道。

双方建立联系紧密、快速反应的信息交流通道,对于保证生产正常进行是非常重要的。买方和供方要保持双方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是双方的工作变成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这就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供应链系统。核心企业(买方)一般在年初要与供应商签定一份长期的意向书,确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内容、合作的方式、提供零部件的具体技术要求、大致的数量、交货周期、价格、付款方式等。在协议中不规定具体的交货进度和数量,具体的交货日期和数量由短期的供货计划来确定,短期供货计划根据双方协商确定如一个月、一旬或一周等。生产厂根据企业的客户定单和市场预测,编制产品生产的主生产计划(MPS)和物料需求计划(MRP),从而确定各个零部件供应商和外协厂的要货计划,供应商和外协厂根据要货计划安排本厂的生产和发货计划,保证物料的供应。双方通过供应链系统除了交流计划信息外,还可以相互查询有关发货到货、物料库存、价格和技术变动等信息。

4、做好并建立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运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5、注重知识和市场的指引作用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大量出现的基于共享成本与优势互补的虚拟企业、商业孵化器和战略联盟的网络组织的经验的同时,要发挥企业信息化的独特优势,以成本的相对收缩为基础形成企业无边界的扩张,而扩张的趋势应以知识和市场为指引,通过技术、知识或组织的变革,有效处理市场信息和充分利用市场知识,从而不断创新强化基于竞争的知识优势,最终企业的市场规模优势的体现就是国家知识优势的实现。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成长到一定规模实现信息化是自然的需求,而对于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他们会在解决具体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改变,渐渐领悟到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瓶颈。但是无论是中小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的提高,IT人才的充实,还是信息系统带来的企业效益的显露,往往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