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性总结分析出血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回顾性总结分析出血性脑梗塞的最佳治疗方法

张小玲1黄小辉2

张小玲1黄小辉2(1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16000;2广东省惠州市中医院检验科51600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传统的中性治疗和活血化瘀药物疏血通治疗出血性脑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009年至2012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病历,将病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中性治疗,治疗组在给予积极的中性治疗的同时给患者服用疏血通。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分析2组患者水肿体积和脑梗塞面积的变化。结果应用疏血通治疗出血性脑梗塞的疗效要高于一般的中性治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减小患者水肿体积和脑梗塞面积方面,疏血通的效果要比传统的中性治疗好,P<0.05,差异显著。结论目前临床在治疗出血性脑梗塞方面,应用活血化瘀药物(疏血通)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安全有效,方便,与开颅手术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塞疏血通中性治疗活血化瘀

出血性脑梗塞是较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常继发于脑梗塞之后,往往是由于脑梗塞之后梗塞区域的血管发生变性坏死,由于应用扩张血管药物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梗塞区域的血管再通或者侧枝循环的形成,血液从坏死血管中渗出,导致梗塞区域流血[1]。由于出血性脑梗塞常常继发于脑梗塞,并且治疗比较复杂,从而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之需。应用消栓药物或者抗凝药会造成梗塞区域血流再通,易并发出血性脑梗塞。而应用传统的中性治疗,虽然可以缓解梗塞区域的出血,但是会造成梗塞区域脑神经进一步恶化,不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2]。对2009年至2012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给患者运用疏血通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至2012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00份病历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50人,男23人,女27人,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6.5±6.3)岁。治疗组50人,男26人,女24人,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33±4.7)岁。两组患者经CT和MRI检查后均确诊为出血性脑梗塞,接受治疗前2组患者的梗塞面积和水肿体积,病情,身体状况基本一致,所有患者均发生了水肿,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对照分析。

1.2方法[3]给对照组传统的中性治疗,而治疗组则在和对照组一样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进行治疗。观察记录2组患者在进行实验后一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并进行CT和MRI检查,记录血肿体积和梗塞面积与实验前进行对比。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中性治疗方法1.停止使用消栓药,抗凝药和血管扩张剂等要药物。2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3给患者服用降压药,降低血压。4使用脑神经保护药物,修复脑神经。治疗组在中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临床标准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一个月后对患者进行脑CT和MRI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水肿体积和梗塞区域面积。

疗效评定标准[4]按全国心脑血管会议标准,根据减分率评定疗效。治愈:减分率>89%,显著进步:减分率46%-88%;进步:减分率18%-45%;无变化:减分率<18%;恶化: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死亡。其中治愈,显著进步,进步都归为有效,其余的归为无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60.00%,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2水肿体积和梗塞区域面积减少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梗塞区域面积减少和水肿体积减少的P值<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恢复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水肿体积和梗塞区域面积的减少的对比分析

注:#表示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出血性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常继发于脑梗阻。脑梗塞一般是由于来自心脏的血栓脱落,堵塞的脑动脉的血液流通,导致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大脑功能受到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发生脑梗塞的脑组织血管发生坏死,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堵塞的血管再通(例如使用溶栓药治疗脑梗塞),血液从坏死的血管中渗出,导致脑损伤和颅内高压[5]。

首先从产生出血性脑梗阻的病因上来看,一般认为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已堵塞血管的再通。已堵塞的血管后半部分已经发生坏死,血管壁发生破裂,在高血压,溶栓剂,扩血管剂等诱因下已闭塞的血管再次疏通,导致血液通过破裂的血管壁流出,梗塞区域发生出血。2侧枝循环的形成3高血压,血压的大幅度波动等都可以影响堵塞的血管,导致出血性脑梗塞的形成[6]。

出血性脑梗塞造成的危害视出血面积而定,当出血面积小于原来发生梗塞的面积时,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不会造成其他脑神经的损伤,神经行为方面的影响不会太大,但是由于颅内高压的形成依然会对脑部造成一定的危害。当出血面积大于原来发生梗阻的面积时,会造成梗塞部位周围正常神经的损伤,此时危害比较大[7]。

在临床上目前还尚未有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传统的中性治疗,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开颅手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在考虑到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安全性简便可行等必须具备的特点后,本文主要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和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运用中性治疗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了出血性脑梗塞常继发于普通的脑梗塞,由于动脉发生栓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临床上常规采用扩血管药物,消栓药或抗凝药,常常导致坏死血管的血流再通,发生出血性脑梗塞,导致颅内高压。所以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采用了保守的中性治疗的方法[8]。但是由于此治疗方法过于简便,没能有效处理梗塞区域尚存活的脑神经的供血问题导致患者的神经症状不能改善,也没能处理出血处的血肿问题,导致颅内高压,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本文将此方法与疗效较好的活血化瘀药物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不管是在临床疗效上还是在患者脑神经的恢复方面,疏血通的效果都比中性治疗的效果好,并且安全方便。

参考文献

[1]王丽春,李江华.出血性脑梗死46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6):255-256.

[2]张鹏辽,闫红梅,安凤莲.出血性脑梗塞治疗83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03):225-226.

[3]颜永忠.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36-2137.

[4]孙迎男.出血性脑梗塞39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0):110-111.

[5]张鹏辽,闫红梅,安凤莲.出血性脑梗塞治疗83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3):382

[6]李建设,车振勇.出血性脑梗死5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100,14(4):42-43.

[7]琚冬梅,李仙松,孙巧丽,等.出血性脑梗死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209,9(13):3205-3206.

[8]刘文杰,马继香.出血性脑梗死32例临床观察[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