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李勐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的1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对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外,还给予患者实施药物指导、心理、饮食、关节活动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康复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VAS评分分值(2.33±0.65)明显小于对照组(4.02±0.7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0%,对照组为68.5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u=4.5291,P=0.0000)。结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地促进患者康复,并且降低患者疼痛,临床效果比较理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康复护理;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1]因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一直是医学界的难治性疾病。本病通常会给患者带来极大地心理压力和身体疼痛,临床上,一直没有找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2]。本研究主要探讨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选取我院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父母的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的1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49例,女26例,年龄为26~47岁,平均年龄为35±2.8岁,病程为2~5年,平均为3±1.3年。对照组75例,其中男43例,女32例,年龄为31~54岁,平均年龄为41±3.1岁,病程为2~6年,平均为3.4±0.8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只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外加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如下:在心理上,关心、体贴病人,让患者了解病情,消除病人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增强信心,树立战胜疾病的良好心态;在饮食上,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少食多餐,尽量多食有益于骨骼增强的食物,例如加大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在药物指导方面,时刻关注患者病情,安排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和用药时间,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做好抢救工作;在关节活动方面,定期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关节康复活动,让患者进行短时间的抬腿活动,以使患者尽快恢复。

1.3观察指标

记录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VAS评分分值,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低,以及两组患者治愈、显效、无效的数量。

1.4统计学比较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比较等级资料,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类风湿性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综合护理后,VAS的评分为(2.33±0.65)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后,VAS的评分为(4.02±0.78)分,两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分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反复发作、致残率高、预后不良的以关节病变的全身慢性自身免疫疾病[3]。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间隙变窄,进而导致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僵硬。病情严重者,会引发其他器官的病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能力,由于病发原因较复杂,所以目前仍没有很好的根治方法。通常主要以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等为治疗原则。轻度患者主要以消炎和口服阿司匹林为主,病情较重者则需要加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4]。

蔡文虹[5]等人利用中草药、针灸和推拿对患者惊醒治疗,但是治疗过程复杂,时间较长;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讨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针对康复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的研究仍然不足。本研究中,通过给予患者综合地康复护理干预后,发现患者的VAS分值明显较低,从而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常规护理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75%,而在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为90%,进而证明了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极大地促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总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综合的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地促进患者康复,并且降低患者疼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巧玲.甘肃中医学院学报[J].2014,31(3):95-97.

[2]赵剑锋.临床合理用药[J].2011,4(6A):159-160.

[3]李晓华,王洪岩,郭雅丽.内蒙古中医药[J].2014,4:142-143.

[4]孙建强,韩其茂,张飞宇.中国临床研究[J].2013,5(9):117-118.

[5]蔡文虹,孙保东,张宝凤,成文翔,虎义平,岳野,张鹏.中国当代医药[J].2012,19(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