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陈洁君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陈洁君

(桂平市麻垌一中广西桂平537200)

历史课堂提问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可见,有实效性的提问可以直接提高课堂效率。

1.提高课堂提问实效的基本做法

1.1精心设计“为什么”;“为什么”是初中历史教师最常用的一种课堂提问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材中的显性内容,也可以是课中的隐性内容。设计这一“为什么”有两个依据:①教材,即这种提问往往是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②学情,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学生上课时的实际情形来确定,同一问题可以多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提问,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形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的跨度不宜过大;对于优等生,设计的问题则要有一点难度,这样可以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同一问题提可以从正面提问,也可以从反面提问。例如,讲述川教版《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上讲:“为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对这一问题,正面问可以直接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分清战争发生的原因,也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会不会就不发动侵略战争了?”问题的难度增加,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的答案各有不同,由此可以看出,设计好“为什么”不仅是老师调节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

1.2巧妙切入“怎样看--”;这一类型的提问是针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提问方式。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理解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在初中历史课文占有很大的比例,如何巧妙切入这一类型的提问?①切入的时间要“巧”。当老师讲到一些民间已经戏剧化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如唐僧取经、郑和下西洋、孟姜女哭倒长城等等。学生比较熟悉但又与史实不太相符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在讲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前切入,让学生谈谈他们的看法,再让学生看清史实和经艺术加工历史人物的区别和联系,让历史知识更有科学性,历史结论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就可以充满感染力和说服力。如果学生比较生疏的人物,老师可以讲实了人物的事迹后,再切入“对这一人物,你怎样评价?”如罗斯福、拿破仑等等,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评价。②切入的角度要“新”。同一人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站在不同的角度评价也不同,如近代的李鸿章、林则徐等。如果老师直接问“你怎样看李鸿章”学生用一节课时间讨论也回答不完,如果老师问“谁能用一到二句话来评价李鸿章?”让问题更明确,学生更容易回答,从引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价人物的功过。

1.3灵活运用“怎么办?”;这一类型的提问是针对拟定的历史情境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提问方式,“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也就是历史联系现实,它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现象而且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运用。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核心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何灵活运用这一类型的提问?首先,从史实出发,联系有密切关系的现实,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和关心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如讲到中国“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当时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你会怎么办?”学生的回答一定是多样化的,一部分学生甚至会有一点“反动”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是正确与否,最后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把历史与现实牵强附会地拉在一起,这不叫“联系”,而叫硬拉。其次;多鼓励学生。“怎么办”这一类型的提问学生比较活跃,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只有在这一类型的提问找到自己的表现机会,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但我们老师的要求,老师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肯定,让学生增强自信心。

2.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度”

2.1处理好“广度”;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优势,并开发潜能,培养特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课堂提问也要是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机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2设计好跨度;历史科有很强的系统性,前面学过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后面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延伸、发展。一般来说,在新课中设置的跨度要小,在复习课中设计的跨度大些。

2.3把握好难度;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但问题太难,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也收效甚微,挫伤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能直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少些,经过学生思维加工后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当学生回答与老师设置的答案不一样时,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

2.4提问要适度;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要本着必要、适度的原则提问。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板,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

总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注意课堂“提问”艺术,设问有“度”,使“问”真正起到牵线、搭桥和引路的效果,真正做到精讲巧问。那么就能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12.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刘芳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