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意识

/ 1

历史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知识“网络”意识

郭跃军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校

历史是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一。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诸因素的制约,造成一种误区,即认为历史课是纯粹知识性的课程,历史课学习是纯粹机械性地死记硬背知识,这是对历史课学习本质的扭曲,抹煞了历史课鲜活的能力内涵,无形中窒息了历史课所蕴含的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藏的课堂文化,就是具有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的特色。不少学生之所以感觉历史课难学,主要是因为他们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孤立地来看待,形成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缺乏粘连性的知识最难记忆,犹如一盘散沙。怎样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编织起来呢?假如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从头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一味地灌输,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历史事件,这简直是千头万绪,顾这失那,很难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但假如我们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变零散为完整,化繁琐为简约,我相信必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树立一种知识网络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这种意识。

我本着学习历史时要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的科学原则去引导学生。所谓“小处”,即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基本情况有所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这是学习历史的奠基性工作;所谓“大处”,即将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放置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纵横交错,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左右衔接,游刃有余,构成知识网络,这是巩固所学历史知识,并使之活化和深化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在复习明朝“一条鞭法”时,“一条鞭法”是1581年张居正实行的一种新的征税办法,是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统一折成银两征税。这些都是应当理解记忆的.“小处”。仅仅掌握这些“小处”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这段历史的终极目的是要掌握系统的明朝经济政策和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的演变,为此,需要纵横交错构建网络体系,从“纵”的角度来看,北魏的“租调制”、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北宋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的“一条鞭法”及清朝的“摊丁入亩”等上下一串,便可构成“各个历史时期赋税制度演变”这一小专题网络结构;从“横”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屯田、植棉和“一条鞭法”等左右一连,又可佩“明朝经济政策,这一小单元网络结构。以“一条鞭法”作为网络上的一点进入,可一牵引出很多相关概念,勾勒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形成这样的知识结构“网络”后我要求学生可以从网络中的任何一点切入,如:纵向可从清朝的“摊丁入亩”切入,横向可从明朝的“屯田制”切入,这简直是出神入化。知识的纵横交错,瞻前顾后,上挂下连,左右衔接,游刃有余。

又如,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内容宏富,头绪颇多,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又是高考的重点之一。在帮助学生复习时,不妨先从宏观上“大处”着眼,以过渡时期(1949-1956)、建设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和改革时期(1978年后至今)四个时期纵向相串,然后再以每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项目横向相连,构建知识结构“网络”,不管学到哪一时期的相关概念,只要及时有效地切入该“网络”,便会将这些概念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认识,从而茅塞顿开。

历史总是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接一步,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不可避免要影响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历史学科的教学贵在环环相扣,步步相连,层层深入,切入本质,把握规律。所以,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及时把零散的知识切入“网络”,才能最终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学中的“网络”意识显得相当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