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浅尝
杜建华
【摘要】教学实验证明,“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放得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内部诱因,让他们懂得语文课如何去学,怎样去掌握知识要点,解决知识难点,逐渐形成无师自通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启发“Firstpost-education”classroomteachingtotaste
DuJianhua
【Abstract】Teachingexperimentprovedthatthe“firstpost-education”teachingmethodsthatenablestudentstorelaxandisconducivetothedevelopmentofstudentspersonalityandself-learningabilitytomoveeachstudenttofullymobilizethemouth,hands,mindsenthusiasm,alsobebetterabletoactivatetheinternalincentivesforstudentssothattheyknowhowtolearnalanguagelesson,andhowtomastertheelementsofknowledge,knowledgetosolvedifficultand,gradually,aself-taughtstudyhabits.
【Keywords】languageclassroom;teachingmethods;guideinspired“教无定法”,一堂课的成败,在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代教育呼唤教师不能再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运用各种合理的方式和灵活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自觉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教任何课程,‘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教会学生如何学生是一辈子受用的本领。因此,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成才之道的领路人,对学生应授之以渔,教给他们获取新知的方法,引导好学生的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探索,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其能主动积极地去发现、拓展。由“要我学”而逐渐养成“我要学”,真诚为学的主人。“先学后教”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的一个尝试。“先学”就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或借用投影片的形成揭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然后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遵照目标自学。自学形式较多,可以通过读课文,查资料,与同学交流,运用自己已具备的语文能力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知识疑难。“后教”就是经过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适当点拨,甚至讲解,使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涂层次的掌握知识要点,以期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我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指导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极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十册语文《杨氏之子》一文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读和理解犹如逾越一道壑沟,是一个质的飞跃,我首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艺术魅力,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学。接着介绍古文的特点以及与现代白语文的联系,简略说明古文中之、乎、者、也等一些常见虚词在汉代汉语中充当的角色,以减轻学习古文的难度。在了解了古文的一般常识之后,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高涨,兴趣产生动力,这时教师提出自学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想一想文中写了几个人,讲了一件什么事。③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可参照课文下的注释),话音刚落,课堂上顿时响起一片朗朗的读书声,场面十分热烈,大家都按照目标潜心去读书,弄清每一个问题,通过自学后,全班交流自学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抽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检查自学效果,其中有一位平时不多发言的中等水平学生在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时,用语非常贴切,令大家赞赏,我给予了鼓励。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大家踊跃回答,有的说:“孔君平问话很有趣,他故意将杨氏之子的姓与杨梅扯上关系,语言很风趣,令人发笑”。有的说:“杨氏之子回答得更妙,他没有正面回答对方杨梅是不是自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把对方的姓与孔雀联系起来,意思是说既然孔雀不是先生的家禽,那么杨梅也并非就是我们家的果。“答语委婉而又不失礼貌。”这幽默的一问一答,使见面的场景非常轻松,愉悦。表现了杨氏之子虽然年幼、却能迅速地领会对方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彰显了他的聪明机智与应对能力。大学在读读后感想时,都滔滔不绝,畅所欲言,课余大家都还去议论杨氏之了的聪惠,回味那幽默的语言。可见启迪颇深,受益匪浅。一篇看似较难的古文,教师并非费多少唇舌讲述,学生就学懂了,岂不令人所慰吗?
再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我让学生三步走,第一步,放读课文,读通内容,查阅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语。第二步,再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文章层次,明确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第三步,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晏子的语言中蕴含的智慧。在学生自学后,师生共同研读晏子和楚王每一个回合的舌辩,领会晏子的高尚人格及语言的技巧,在面对楚王的一次次侮辱中、晏子表现出从容大度,心平气和而又不失尊严的使者形象。特别是二、三回合的智斗,更令人拍手称快。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这一弱点,侮辱齐国没有人才,而晏子不卑不亢,故作为难之状而编造本国有一个规矩:“上等的人访问上等的国家,下等的人访问下等的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被抓到这里来了。”极为平常的一句话,却有力的回击了对方尖酸刻薄的问题。学生读到这里,不但明白了此话的含义,而且觉得答语既击中要害又极为风趣,令楚王自讨没趣,落得个自欺欺人的下场,“只好陪着笑”。第三回合,晏子用水土不同而使柑橘形成淮南淮北的巨大差异,来推及因地理的变化而致,使人的本质发生变化的道理,隐含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楚王治国无能的结果。语言委婉而尖锐,令楚王刮目相待。“不敬不尊重晏子了”。楚王的态度来了个360度的大转弯,文章前后对比鲜明,晏子完成了使命,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的伟人形象令世人敬仰、永刻心间。
教学实验证明,“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放得开,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内部诱因,让他们懂得语文课如何去学,怎样去掌握知识要点,解决知识难点,逐渐形成无师自通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