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吟唱”教学法解读钟萍(内蒙古通辽市科区逸夫小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古诗是中国浩瀚文化星空中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汉语言特点最完善的结合,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最完善的呈现。然而,如何把古诗的美呈现在当代小学生的面前,如何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却让我们的语文老师陷入两难境地:讲多了,古诗的整体意培美被拆解;不讲,年幼的孩子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怎么教学古诗,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我从当代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借鉴中国传统诗文学习的优秀经验,古为今用,摸索出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在这个领域取得了突破。
用“吟唱”来概括我的古诗教学法并不十分准确,安其实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读、唱、吟、舞,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名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在《送元二使安西》一课教学中,我引着孩子们——读,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唱,和着古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唱诗;吟,半读半唱,读唱结合,充分表达古诗特有的音韵美;舞,借鉴手语的独特表达方式,在吟诵的同时通过形体语言再现诗的意境,抒发感情。整堂课一咏三叹,且歌且舞,诗意盎然,师生间情意融融,共同沉浸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样一种清新空灵的意境中。近两堂课的时间,孩子们始终没有丝毫疲惫厌倦,反而愈发沉浸其间,兴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一、把音律引入诵读,“吟唱”教学法的第一步是“读”
我发现,现今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大都按照“两字一顿”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来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这种“千篇一律”的朗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古诗文诵读就会失去应有的兴趣。我由此想到,中国古诗十分讲究音律,“平上去入”四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声韵变化体现出鲜明而丰富的音乐性。如果把音律引入诵读,指导学生按照“来长仄短”的规律来朗读古诗,不是能更好地再现古诗的音韵之美,引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吗?
“平”指平声字,包括现在普通话中除去由古人声字变来的全部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字。我的具体方法是:平声拖长音节,仄声声停气不停,缩短发音。
由于现代汉语中许多字音已不同于古音,如果过于拘泥古诗的格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太大。我在借鉴古法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平仄音律简化,让学生以汉语拼音的四声为准,读音为一声、二声的归入平声,三声、四声的归入仄声。这样一来,虽然同样是“两字一顿”,但因为诵读的节奏变化丰富、长短交替,古诗内在的音律美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二、让吟唱走进课堂,充分诵读之后,就是唱和吟
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呜,仅有读是不够的。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在高声朗读之后,古人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后人认真学习和借鉴。
唱,最能打动孩子的心。唱诗需要音乐的配合,更多的古诗需要老师自己选曲配唱。我认为选曲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①准确理解诗意,曲子要和诗歌的情调吻合;②弦律要简单,易于吟唱;③弦律应高雅古朴,一般不宜选流行歌曲。
吟,是中国古诗特有的一种诵读方式。吟,不同于唱,讲究“无腔无调,随意而出”。意在通过吟诗,心中复现情景,领会诗情,吟是读者对诗境的“个性化解读,对诗意的个性化表达”。
三、借手语表达情意
在一次教学中,我习惯性地用手势指挥学生吟诵时,我发现,读到动情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学着我的样儿,和我一起舞动起来。我怦然心动:孩子们是想用全身心来表达此时此刻的情感啊!学过聋哑人手语的我,大胆尝试把手语融进读、唱、吟之中,让孩子们能更酣畅更有情趣地抒情的双重作用;吟唱中再结合手语,还有助于巩固理解,积累内化。另外,在打手语环节中,学生展现即兴发挥的体态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鼓励个性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
四、“不管怎样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
“童心就是诗心,孩子们喜欢,古诗才会有生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唤起孩子对古诗的情感,激发孩子学古诗的兴趣。我觉得,我们当老师的,不管怎么教,一定要让孩子们喜欢。孩子们喜欢学习,那学习不就成了和游戏、玩耍一样快乐的事了吗?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简·豪斯顿在《教育可能的人类》中曾说的话:“如果孩子们跳舞、品偿、触摸、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几乎能学到一切东西”。
这,就是我古诗“吟唱”教学法本质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