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3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对镇江三校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申轶夏怡辰林心如潘妍

(江苏大学镇江212013)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告别了无忧的历史。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共同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部分镇江市大学生的观点,而且从大学生就业取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和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这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0-021

引言

2008年10月,江苏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以“镇江市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主题,对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和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总量为3000份,收回2781份,回收率为92.7%;其中江苏大学占80%,江苏科技大学占15.4%,镇江高专占4.6%。本次调查旨在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供帮助。

2.大学生就业现状与问题

2.1大学生就业取向。在对就业取向的调查统计中,有42%选择考研的,有35%的大学生打算在毕业前就落实就业单位,另有7%、6%、5%的人分别选择了报考国家公务员、出国和自主创业,此外有5%选择了其他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考研的人中43%的人作了“考研、就业”两手准备,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上述调研中所占的比例也是不同的。在对部分被调查大学生的访谈中,很多大学生坦言自己对将来的前途有些迷惘,他们现在的选择也许只是一时之举。总的来说,三校不少大学生暂时未对自己的发展做出合理规划,而且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勇气与信心。

2.2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对就业地区的选择调查中,有55%的人选择经济发达城市,有39%的人选择中小城市,仅有6%的人选择乡镇或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十年寒窗苦读之后大学生往往想寻求一个环境好,区域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就业地区。这样的就业观念直接导致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压力一路飙升,金融危机更让这些地区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在对就业办工作人员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打算到中小城市就业的人数正逐年增长,但据目前的形势而言应当有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考虑支援西部、支持经济发展较弱地区。

2.3大学生就业压力后移倾向严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很多大学毕业生采取继续升学或者出国深造等方式来缓解就业压力与回避就业风险,人为的造成“就业压力的后移”。在对镇江地区三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42%的人选择考研,有出国打算的占6%,合计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8%。2009年考研报考人数出现反弹,2009年1月10日共有124.6万学生参加了考研,与08年相比增加了4.6万人。我国从2000年开始扩招硕士研究生,但这仅仅是暂时性地分流了部分本科生,更严重的后果是扩招将就业危机传递到了研究生群体。这种就业压力的“后移”都是暂时性逃避就业危机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3.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分析

3.1政府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1)引导毕业生流向农村、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采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政策显然是符合了当今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我们也发现,现代大学生的确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何转变他们的这种观念,成为了政府首要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取消见习期、补贴工资等可行方式,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农村、西部地区工作。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调控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大学生就业的工资水水平及社会保障,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2)引导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分析此次调研所得数据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选择自问题,第三遍听后让学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口头复述出来或写在自己的本子上。这样在听、记、复述的锻炼下,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有人说人的智慧就如同一座休眠的火山,外国学生也许会对复杂的汉语以及数量庞大的汉语词汇产生畏惧或排斥心理,但只要我们教师能积极地去思考,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他们便会喷发出无穷的能量。参考文献

[1]周小兵李海鸥.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主创业的人数只达到了5%,相较于各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百分之二三十的创业比例,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积极性仍不高。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一个很大的潜力点。大学生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创业者的过程的长短,直接受到政府的支持力度以及创业环境的影响。国家最新出台的关于开展创业教育、税收减免、小额贷款、创业指导服务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经验,通过创业这一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证明自己的价值。因此,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很大的希望。

但是,并不能说大学生创业就真的一点风险也没有,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管理经验,缺少市场意识和创业资金,同时,受打击能力差,遇到挫折容易放弃。因此,政府如何开展一系列的创业服务与培训活动,才是当务之急。大学生自身也切记勿盲目跟随大流,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3.2高校指导大学生就业。高校作为独立办学实体,人才就是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学校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这就导致了不同行业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危机,加快对教育制度的探索与改革,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

(1)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适时改变专业结构,改造旧专业,开辟新专业,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根据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和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高校还应强调通识,提高教学质量,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能力。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①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通过开展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测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和正确定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过程中能加强针对性,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②提供面试技巧指导。“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高校可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避免让就业面试成为毕业生的心理障碍。③建立大学生求职择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④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调查中,仅有5%的毕业生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3.3大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竞争力。(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现在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缺乏规划,毕业时盲目海投简历,往往导致自己竞争力变弱,注意力分散,最后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大部分大学生未对自己日后发展作出合理规划这一问题,建议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选择一份适当工作的前提,大学生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适合的工作类型等方面的信息。目前许多高校都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如专业教师的职业生涯辅导和心理测试软件,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准确定位,选择适合的职业,并按照目标有规划地做好相关准备,避免到大四时才临时抱佛脚,没有充分的就业准备时间。

(2)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新思路。接受调查的镇江大学生中共有94%选择毕业后到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相信全国其他地方的高校大学生也普遍存在同样的想法,可见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自我定位不准,盲目攀比,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因此大学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适度降低心理预期,从而切实转变“稳定、舒适、高薪和大城市”的观念。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主动调整择业期望值,拓宽就业思路,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到农村、基层和西部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就业。

(3)提高自身“硬件”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近期公布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种能力要求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也指出,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的明显劣势。就业竞争是残酷的,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在这种情形下等待招聘单位降低门槛是不现实的,也是被动的,所以大学生应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打造成既懂专业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T”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热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负责任的态度、商业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等这些“软能力”,秉承踏实的学习、工作理念,脚踏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使自己的“硬件”够硬,竞争力够强。

4.结论

就长远而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继续并将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在经济危机背景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需要社会、政府、学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其次,高校要继续深化改革,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和培养计划,提供良好的就业指导;同时,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积极理性的就业观,把创业作为全新的就业理念。相信,金融危机打不垮中国的精英人才,在全国各界的努力下必将开辟新的就业局面。参考文献

[1]龙妍,陈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比较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3)

[2]施敏锋.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3]卢晓梅.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5)

[4]理查德·莱特.穿过金色阳光的哈佛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报,2006,(3)

[6]李言世,任建峰,孙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见: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