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叙事疗法产生的后现代思潮背景,并着重说明了“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应用方法,最后对叙事疗法做一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叙事疗法;后现代主义;主流叙事;问题外化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contextofpost-modernisminwhichnarrativepsychologycomesout.Anditespeciallyilluminatestheapplyingmethodssuchas"narratingstories","outofproblems"and"fromthintothick"andsoon.Intheend,itmakesasimplereviewonnarrativepsychology.
Keyword:Narrativepsychology;Post-modernism;Mainstreamnarrating;Outofproblems
叙事疗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MichaelWhite和新西兰的DavidEpston创立。叙事疗法在产生背景上受以福柯(Foucault)为代表的后现代思潮影响,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叙事疗法全球心理咨询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枝独秀。本文就叙事心理治疗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做一简单的概述。
一、叙事疗法的产生背景
叙事疗法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与方法的影响。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叙事疗法就是在这一种思潮中兴起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治疗取向[1]。
在叙事疗法的形成过程中,Foucault的思想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他的权力系谱学以翔实的分析说明了权力是如何渗透到学校、监狱、医院等机构及社会科学中,同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所有层面交织到一起,构建了个体的认同、欲望、躯体及灵魂。权力与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任何社会,话语即是权力,因为那些对话语起决定作用的规范强化了有关何为理性、理智、真理的判断标准,因而站在这些规则外发言,就要冒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危险[4]。
同时,不仅建构社会主流叙事的人(主要是所谓的各领域的专家)有权力排斥个人或群体,在诸如疯癫、疾病、犯罪以及性等方面给他们贴上异常的标签从而进行压迫;而且,生活在这种叙事中的个体,也可能接受和内化这些叙事,从而依照社会的判断(医生、教育家、心理治疗家、政治家、社会名流等)来判断自己的躯体、成就和人格等。因此,主流话语对边缘化声音的压制不仅表现在外在的文化领域,也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中,个体往往因为自己的观念不合文化规范而不给予其应有的重视[2]。
Foucault的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叙事疗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MichaelWhite,然后又通过他对整个叙事治疗运动产生了影响。MichaelWhite和DavidEpston在19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19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他们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3]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二、叙事疗法的应用
在叙事治疗中,咨询者的工作是倾听并回应来访者的叙述,通过自己的介入改变来访者习惯用于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消极用语,借助询问、质疑、解释、阐述及忽视等谈话技术,解剖来访者的自我认识,挑战其对自己生命经验的叙述,从而有助于当事人创造一个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并按照新的故事去生活[7]。
具体而言,叙事疗法主要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⒈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述疗法与传统模式不同之处模式不同之处并不试图寻求或建构一个关于当事人情景的单一合理解释,而是致力于评估和改变当事人关于自己生活的叙事[6]。尤其是挑战那些以病态或负面的方式出现的、对当事人造成伤害的叙事,并代之以替代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叙事。当事人在叙说中引用的隐喻最值得关注。因为理解当事人的隐喻是理解当事人的现实是如何建构的关键,当事人的隐喻提供其问题的一个脉络,反思并形构当事人的现实。
咨询师首先要解构那些宰制了来访者生活的主流叙事[2],协助来访者看到新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可能性,并让来访者洞察到故事背后的权力机制。叙事疗法的一个解放性意义在于经由询问问题的背景以及背景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充分展现主流话语的压制性作用。是什么“养大了”这个问题?又是什么可以“饿扁”它?谁能从中得利?有问题的态度在何种状况下会有好处?什么样的人为会鼓噪这样的问题?那些人必定因此而受到压制?这样的问题无疑会引导个人思考自己的生活背景是如何影响问题的。为此,咨询师让来访者谈论他们所熟悉的权力运作的效果和什么运作使得来访者感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保持稳定。由此,来访者开始体会到哪种程度的权力运作影响他们的生活,此时要鼓励来访者对问题的效应进行抗争。来访者被视为积极的,咨询师要充分尊重来访者的话,尤其是不会因为不真实的故事而与之争论。这样经由讨论、展开与阐释“独特的结果”,故事都可以获得新的意义,一个新的故事出现。
⒉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与能量反身去解决自己的问题[3]。
外在化是叙事疗法的一个特殊手段。经由这个过程,问题变得客观化,即问题是位于外部的,而不是在人的内部。尽管人们可能会批评外在化谈话会鼓励人放弃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Freedman和Combs争辩说,“外化式对话使许多人第一次体验到自己选择的责任,以问题来体验人时,人对问题无计可施,因为问题就是这个人。当问题在人外面时,他就能负起如何与问题互动的责任。”[5]其中情节的命名是外在问题最有力的辅助手段。为情节或问题命名,是一种建构,这样的建构会影响人们对这一情节的解读。所以,为情节或问题命名,会促使我们发现问题运作的策略和方法,这样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应该如何进行发应。随着治疗的进行,情节的命名和重新命名会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持续下去。
⒊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己观念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如果一个人积累了较多积极的自我认同,做事情就会很自信,做成功的事情也会越来越多。而相反如果消极的自我认同比较多,她就会变得自卑和没有信心,也就会经历较多的失败。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就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3]。
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点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薄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到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MichaelWhite形容这种“由薄到厚”的策略为“打开行李箱”,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三、叙事疗法给社会工作者的启发
⒈叙事疗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辨、实验、调查、观察和其它传统方法的补充。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以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我们自律,变得对我们的生活负责。
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象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⒉谨慎使用社会工作者的影响力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社会工作者及父母反思的空间。根据Foucault的权力系谱学,导致个体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主流话语对边缘化声音的压制,正如MichaelWhite所说:“个人问题的形成,有很大因素与主流文化的压制有关。”[5]文化里面定义说一个人应该怎样才是成功的?功课要好,赚钱要多,才是成功。来访者的很多问题都与主流文化用什么量尺来量他们有关。社会、社区、家庭如何看待他们,将影响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因此,在工作与教育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及家长权威要谨慎使用其影响力,学会放弃权威角色,不强加于人,不给人贴标签,而是把他们当作具有独特的个人历史的人来对待。当社会工作者放下主流文化的量尺,从个体的角度去发现人生命中最宝贵的地方,生命就会像珍珠一样闪光。
⒊寻找生命的力量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叙事疗法认为,同样一件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因此,在叙事治疗中,重要的不是诊断分析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与人剥离开来,将问题“外化”,寻找生命的力量[2],让每个人都成为面对自己问题的专家。
【参考文献】
[1]魏源.后现代短程心理治疗新模式:叙事疗法的特点及其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29-131.
[2]汪新建,吕小康.叙事家庭治疗:以治疗解构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5(5):276-278.
[3]沈之菲.叙事心理治疗:一种后现代的心理咨询方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12):19-22.
[4]尤娜,叶浩生.叙事心理治疗的后现代视角[J].心理学探新,2005(3):6-10.
[5]魏源.解构并重述生命的故事——叙事疗法述评[J].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78-82.
[6]郑日昌.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19-220.
[7]Freedman&Combs.叙事治疗[M].台北:张老师事业公司.20O0.P336-339.
作者简介:吴美玲(1985~)女,福建诏安人,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2007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