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付明阳

付明阳(惠民县第三实验学校山东滨州2517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0)08-044-02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在课堂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收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总量的最大化。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堂变为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小学里度过6年的时光,在这一对其人生成长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段里,在学校这个专门培养人的机构里,学生到底获得了什么、成长了什么、今后还可以有多少发展潜能,却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下相差甚远。我们对教育有效性的追求就是通过进一步研究和理解学生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取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一、课堂是学生表现能力的场所,要以学定教。

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所求、学生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归纳、辨析、点拔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和程度决定了课堂实效。就如影视片中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一样,课堂不应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应是为衬托、渲染主角而存在的"配角",配角的一言一行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主角的地位,作为配角,说什么,做什么,或者不说什么,不做什么,都要去适应主角,是围着主角转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在高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却常常用我们配角的身份来支配主角的活动,"主角"学生总是围绕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主题进行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理解。

比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教师先后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作者写了哪几个年龄段的猫?哪几个自然段写大猫?哪几个自然段定小猫?猫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了猫的性格特点?诚然,通过这些分析与回答,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确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学上环环相扣,环节比较紧凑。可我们也看到,教师只是注重了文本的挖掘,而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把学生作为独立的读者来尊重,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取向性、感受性。而只是令其在教师引导下被动地去进行感受、体会,"灌输"的意味还非常明显。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不应是一词一句的讲解与操练,而是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变被动为主动,变等食为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如果这样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大猫,还是小猫?为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就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课堂,其实就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要想成为一名好演员,就必须要具备导演的才华,才能充分的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理想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角色转变上,要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由重知识传授重中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在这里,我想引用一位专家的话来要求我们教师,那就是: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军人,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二、以学生为主体,就要真正视学生为"发展中的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因为在学生的错误中,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因为不被框框所束缚,所以才容易犯错误,也因为不被框框所束缚,所以才可以对教学文本有多元的反应,我们教师要充分珍视他们的错误,并且决不能把学生对于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视为错误,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尽情展示生机。不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的线路。

比如,我教《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时,问"除了作者听到的声音,在秋天,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一下子就说出了许许多多的声音:青蛙、蚂蚁、枫叶、河水……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时我就对学生说,"想成为诗人吗?那么就把你们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把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组合,让创造性的思维变成了创造性表达,使课堂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时有很多听课的老师,课后纷纷议论,真没想到学生的表现会这么好,写得会这么美,读得这么美,在课后,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听听,春的声音》,写得很美,并且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相信学生,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在教学中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可以无限开发和整合的资源库。

三、要想做到向40分钟要效益,就要做到:学生能在课外做的尽量不占课堂时间,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不包办代替。

比如说,生字、生词学习是学习语文的起点,如果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会占用相当多的时间,并且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老师,依赖课堂的习惯。而把生字、词的学习放在课下,上让学生自己去处理。从一入学开始,慢慢地教给他们自己在课下学习的有效方法,并在课堂上检查,进行必要的督促。效果是事半功倍的。这学期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已经基本形成了这种习惯,所以课堂学习比较快速而顺利。这样做的直接好处是有限的上课时间可以用来做学生课外不容易开展,而对学好语文必不可省的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倾听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与体验,让学生有多一点的时间进行合作、讨论。

阅读教学更是不可忽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做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提倡父母与子女共同阅读交流,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故事演讲、朗读比赛等活动,这种有准备的参与,学生才会有收获,才会有成就感,才会积极主动。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词,每节课前讲一个小故事,这些,都可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增大了阅读量。形成习惯后,相信学生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学习潜能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还有一些课文表演味比较浓厚,尤其是低年级段,要求学生在课下充分准备,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表演,让"观众"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因为表现欲人人生来有之,小孩子爱表演就是天性,长大后逐渐就变了,为什么?不是因为表现欲没了,而是因为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学生为了更好的表演,往往要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气进行反复揣摩,从而对文本反复研读,比起教师要求背诵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还要棋高一筹。

四、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变革,并不是对教师的排斥教师的说与做。

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过多地介入,就有"干预"之嫌。关键是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的问题。那么,具体说来,教师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呢?

比如,作为低段学生在的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是好学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则"袖手旁观";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

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前,首先,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其次,要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并且教师要加强巡视,随时对合作学习进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真正关注学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在这一环节应作好提示、点拨,真正做到"教其不知,释其所感,练其不会,补其所缺",使学生不致流于形式而没有收获。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新标准的实施,意味着我们将选择一种新的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解放学生个性,不断加强反思,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