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急诊科201400)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7-0310-03
【摘要】针刺伤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最严重的职业性危险因素之一[1]。在大量的日常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2]。而急诊作为临床一线科室,是针刺伤的高发科室[3]。目前,针刺伤已成为急诊护士面临的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为避免护理人员针刺伤意外的发生,研究影响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4]。
【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
医院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参与处理医院各种突发事件的主要场所,也是众多病菌的集散地,属于高风险科室,急诊科护士常常在患者诊断尚未清楚时即展开处理与抢救,一旦发生职业伤害,危害极大[5]。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6]。为了提高急诊科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及伤后的及时处理,将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本文将针刺伤的危害、急诊科护士针刺的原因、防护措施及伤后的及时处理综述如下[5]。
1针刺伤的定义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6]。Aireny的前瞻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7]。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8]。
2针刺伤的危害
2.1生理危害: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血液污染的医疗锐器刺伤,针刺伤不仅引起医护人员皮肤黏膜损伤,更危险的是病原体通过伤口进入体内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及血源性疾病的传播[8]。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医院工作人员中乙肝的感染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健康医务人员所患血源性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其中护士占80%[5]。
2.2心理危害:针刺伤的另一个危害是对受伤者的心理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严重而持久的,尤其是HIV感染病人血液污染所致的针刺伤,多数受伤者会因此产生重度或中度的悲观情绪,而对病人感染状况的不确定也会加重医务人员的心理压力[12]。
2.3社会危害:根据美国医院管理机构报道,1例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终身约需100万美元用于检查、治疗、弥补因病不能工作的损失和作为丧失工作能力的赔偿,即使没有感染,每例针刺伤后相关检查及治疗花费也需51~3766美元[14]。血源性传播疾病存在着从患者到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到患者的双向传播途径。
3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3.1急诊室工作特点与特殊的工作环境急诊科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危急重症患者多,抢救工作繁忙紧张,环境嘈杂拥挤,半开放的抢救场所使护士的操作多处于患者家属的直视下,护士心理压力增大,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年人均锐器伤的发生次数显著高于其他科室[17]。
3.2护理操作不慎诸多实践表明:护理操作不当是造成针刺伤的重要原因,例如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如果不慎便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的护帽时危险性更大[4]。据美国DDC报道,由回针帽引发的针刺伤占10%~25%,甚至高达50%[5]。如果将用过的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也易发生针刺伤;如果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作台上,在做清洁时也易被针头刺伤;给不配合的患者注射时,如果没有人协作也容易被刺伤[4]。由研究报道病人的突然运动行为可导致29.0%的针刺伤[18]。
3.3护理工作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长期以来,医院感染控制主要针对病人,而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情况关注甚少。临床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也并没有随着人群中血源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加,邓敬的调查结果显示:77.8%的护士认为针刺伤是不可避免的,41.0%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44.0%的护士认为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很小[19]。防护意识不强,对标准预防内容缺乏依从性是发生针刺伤的另一个危险因素[1]。
3.4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人力资源短缺非常普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近20年来,国内护士的总体数量增长较快,但目前护理岗位的人力配置仍不足,特别是临床一线护士配置不足非常严重,医护比连年上升呈倒置状况[21]。尽管按1:0.4~0.58的床护比编制已不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高质量的要求,但我国卫生部2004年对国内400所医院调查结果床护比仅为1:0.33,致使护士超负荷工作,增加了职业暴露伤害的可能性[2]。
4防护措施
4.1建立健全针刺伤管理制度医院建立健全针刺伤的处理原则及报告反馈制度,制定一系列相关的防护措施,如:建立护士健康档案,建立针刺伤上报登记制度,建立针刺伤防范处理制度,建立针刺伤处理流程,追踪伤者健康状况,降低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也有助于主管部门及时掌握针刺伤的信息,做好追踪监控工作[18]。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分离污染过的针头和注射器,鼓励护士在接触血液和体液操作时戴手套。给不配合患者使用锐器时,应有助手协助,操作中始终保持警惕,避免与他人交谈,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和手持裸露的锐器指向他人[4]。
4.2提高急诊护士对针刺伤危害的认识
4.2.1告知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医务人员因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是普通人群的2~19倍,并且80%归因于针刺伤。
4.2.2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对知识的掌握是行为依从的前提,通过普及标准预防知识来改变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从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的过程中都要戴手套,因戴手套可有效减少锐器伤后的血液接种量。
4.2.3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虽然大部分医务人员都能正确认识到被HBV或HIV等血液传播疾病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很有可能发生感染,但仍有少数人存在侥幸心理,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够或对主动预防措施不熟悉,执行不力,只有在临床证实或者有相应症状时才警觉,这是造成临床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重要原因。
4.2.4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急诊科面对的患者多而杂,面对的病症也是多种多样,而且这些患者的病情多是危、重、急,因而对急诊科患者进行护理时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可能发生针刺伤。
4.3针刺伤后的处理和追踪
4.3.1冲洗、消毒: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受污染的程度,同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并用抗菌肥皂清洗受伤部位[27]。彻底冲洗后,再用0.5%碘伏、75%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消毒创面[28]。
4.3.2尽早检测抗体①立即对受伤者及病人进行HIV、HBV、HCV抗体检测;②误伤者2d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③对于受到HBV感染的针刺伤者,24h内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加全套乙肝疫苗;④对于HCV感染的针刺伤者应注射干扰素300u/d,共3d,观察6~9个月;5)确认感染HIV阳性者,应及时向HIV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点报告进行风险评估,确立用药的必要性和方案,在医师指导下运用抗病毒制剂或3种药物联合化疗,最好在2h内服药,能将感染从0.3%降至0.06%,暴露后4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29]。
4.3.3完善上报制度:发生针刺伤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办公室,将受伤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在案,并作跟踪随访[30]。
4.3.4进行心理疏导:对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发生针刺伤后护士会感到紧张,总是担心自已会被感染到各种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等,这样使护士长期处于紧张、恐怖的精神状态下工作,不仅影响工作、还影响生活,因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后需要心理咨询。
5提高护理管理者在预防锐器伤中的责任意识
护理管理是减少职业损害的重要因素,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减少职业紧张,增加护理人员抗御职业紧张的能力。针对锐器伤高发时段,护士长排班时要在这些时段增加“机动班”,减少单个护士护理工作量,以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护理部应建立各科室护理人员应急预案,在遇到突发事件或人员紧张时,随时启动应急预案,支援相关科室,这样既可减轻护士工作强度,避免医疗纠纷,又能有效地减少因工作忙乱所致锐器伤的发生。
6小结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医院管理层对于职业安全应制定相应的防护制度,全体护理人员必须增强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规程,合理采用防护用品,远离针刺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19]。护士锐器伤目前属于职业伤害,未涵盖在法定职业病范畴内。但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像“护士锐器伤”等将来也许会纳入法定职业病范畴。
参考文献
[1]刘江南.针刺伤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2008,8:21-24.
[2]何志慧,丁爱国.护士职业暴露现状与防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98-1800.
[3]庞玉娇,吴明花,高海燕.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措施[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3):246-248.
[4]阳康丽.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236-237.
[5]曲海望,李翠香.急诊科护士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与防范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5):1496-1498.
[6]申良荣.护理人员被针刺伤的研究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16-218.
[7]张培芳,赵明锐,张秀丽,等.护士被针刺伤后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05,9(7):1161-1162.
[8]郝云岭,王欣然.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6,12(16):1499-1500.
[9]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10]谢红珍,聂军.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与防治研究概况[J].中国职业医学,2003,30(6):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