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趣味性教学在小学体育中的应用探讨

秦候虎

秦候虎陕西省府谷县第一小学719400

摘要:新课标逐渐实施,实现小学体育高效教学的主要途径即是增加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该方法有益于增加小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有益于锻炼学生的创新动力,有益于改善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本文概述了小学体育中实施趣味性教学的内容和意义,并就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教学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作用策略

随素质教育的开展,身体健康是能够接受教育的基础,而体育课能够强健学生的体魄,小学体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于是重视并增加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对小学体育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教学课程中设立体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时期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任务,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趣味性教学的引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小学体育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趣味性,是一个艺术范畴。趣味性为思想性服务,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性决定趣味性,引领教学不入低俗。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乐学情趣,这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适时调节课堂气氛,真正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海洋中自主学习、自行探索,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是我们一直探索的奋斗目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落实新课改,采用新方法,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提高学习效率。文化课主要在教室内讲授,时间一久学生就会疲惫,学习效率便会降低;体育课却不同,它能缓解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压力。体育课着重学生的健康素质,能放松身体和精神,因此增加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给文化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文化课学习效率的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都有重要影响。

2.改善身体健康。随着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家长们都以“不输在起跑线上”为基准要求自己的孩子,文艺文化学习班、辅导班、家教等都加深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这让小学生没有精力进行身体锻炼。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就小学生而言,体育课能让他们走到教室外面,呼吸大自然中的新鲜空气。故增加小学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能让孩子们参与到各种户外活动中,愉快地锻炼好身体,为日后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3.培养创新能力。趣味性教学的特点是轻松愉快,能让学生轻松地接受知识,给学生提供空间进行自我创新。小学体育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着重发现并开拓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全面发展他们的个性与智力,甚至还有助于提高学生集体协作的能力。

二、增强小学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方法

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对小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从兴趣开始的,体育教学同样要利用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的基础上,以趣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艺术地组织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其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小学体育课如何增强趣味性教学呢?

1.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水平和课程质量会受到教师职业素质和观念的直接影响。趣味性教学的基础主要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这需要体育教师了解新课标的要求,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有更多的趣味性。

2.改变教学方法。小学体育课程任务量小,教师可通过做游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体育课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也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不同个性的教学方案。

3.营造好的教学环境。体育课多是在户外,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能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要把操场整理得干净优美,让学生置身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里,能减轻学生的厌烦情绪,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精神压力。

4.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熟悉学生渴求的东西,实时地调整教育教学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老师结束一小节内容的学习后,可腾出部分时间供学生创新,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可以一起做喜欢的体育活动,学生这方面的个性就容易被老师发掘,也可以切实地体会到运动的快乐。学生做有危险隐患的活动时,务必要学生注意运动时可能会受到的伤害,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自由活动。教师也可以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鼓励学生好的表现,增强学生对喜爱的体育活动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教师的素质与基本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138-145。

[2]国家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