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教学

于音

于音深圳市南山区龙珠中学518000

摘要本文对民族民间音乐在课堂中的教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课堂

中学的音乐课堂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但由于时代的迅速发展,现代的许多孩子对于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缺乏学习的兴趣,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陈旧、过时了吗?而事实说明,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根源和精髓,有着无限的生命力。但如何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接受它,真正地把民族民间音乐有声有色地融入课堂中,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并引发我在课堂中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抛出来,以期引来美玉。

从中学生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智力、情感、接受能力、个性等都相对稳定,这一时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最佳时期。因此,音乐教育在音乐课堂中发挥如何是至关重要的。让民族民间音乐走进课堂,依靠的主要手段就是赏析。音乐欣赏以聆听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感受、鉴赏,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而青少年音乐情感的发展又受其生理发展特点的影响,情感活动变化丰富而又强烈。单一的聆听,似乎不能完全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音乐是富于情感和表达的艺术,所以还应注重通感、声像的结合,这对于音乐教学和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更有裨益。同时也不可忽略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的链接。因此对于作品的介绍,如同时期的历史、社会、人文特征的综合解说以及作品的风格特点、作者的创作背景,都有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欣赏音乐。

如在赏析内蒙民歌一课中,我开始播放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这两首歌曲,学生在欣赏时似乎没有一点兴趣。而当我播放滕格尔演唱的《天堂》、《蒙古人》时,有的学生开始神情专注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了,甚至有的学生还模仿着画面上蒙古舞的动作。趁热打铁,这时我让学生将他们收集到的与蒙古族相关的地理、民俗等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让他们描述草原上的生活。学生们被撩动心弦的旋律深深地感染着,发言踊跃起来:“辽阔的草原上,有着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安静的牛群呢!愉快劳动着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随后我又向学生讲解了民歌创作的简单规律,其实许多流行音乐的创作都是取材、依据民歌。像《天堂》、《蒙古人》就属于内蒙民歌中的长调。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这时我又重新播放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嘎达梅林》,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草原的生活,蒙古人民的精神,蒙古人是怎样用音乐描述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从内心深处感受着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此时,学生已经融入了美妙的音乐中,都在动情地欣赏,感受着起伏的旋律。这种弥漫着浓浓音乐味的课堂启发着我:只有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民族民间音乐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

而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并不是泛泛的,作为一种机动教材,需要教师的精心选择,包括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创造性,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从而真正达到赏析的目的,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音乐情感、审美情趣、个性特征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欣赏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美好情感,寓知识于音乐,用富于情感的音乐语言去感染学生。

民族民间音乐虽然与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距离,但它们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将真心与真情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民乐的知识殿堂、若有那么一刻学生的心与民乐的情溶为一体,其实我们的学生已找到了一处窥视民乐的缝隙。学生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