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北滩镇东宁初级中学730611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极易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的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要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让教育植根于爱的土壤里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爱就是教育的前提,我们做教师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普通而又平凡的职业,就应该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只有让教育艺术之树植根于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每一个学生,接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心里,让他们感受你,接受你,让他们回应你给他们的爱。让他们觉得自己有什么快乐和烦恼的事情都愿意和你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不仅仅是他们的师长,更是他们的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你,上课才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并按时完成作业。达成“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教”。
二、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对于初中学生来讲,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产生的,使学生产生焦虑、厌学心理。因此,要改变这一教育现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功夫,恰当运用心理调试,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的目的。这种投入必须是无声的,要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在感情上接纳教师,这也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的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期待的自我塑造过程。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有准确的把握,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人性化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运用“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看到学生闪光的一面,用我们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满自信;用赞美的语言让他心存感恩;用嘉许的语言,让他们爱人爱己、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认同中掌握目标,公平中维护正义,友善中关怀世界,祥和中平和待人,常夸他并暗示如何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所以我觉得,赏识也是教师教育成功的一种必要手段。让我们从“心”开始,用“心”对待,去打造出刻骨铭心的育人经典。一位老校长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对此颇有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爱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好钢是锻造出来的,好孩子是靠我们精心呵护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班都有一些不讨人喜欢的、又爱闹经常找麻烦的学生,但这些孩子并不笨,有些是家庭缺少温暖,常挨打,打皮了,有的是家长过分溺爱,有的是在爷爷奶奶身边,家长想管,老人又护短惯出来的,老师过严容易使他逆反,表面服了而心里对抗,怎么办?不妨换个方式,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理解他们,信任他们,夸一夸他的强项,用赏识的教育手段暗示一下,或许比严厉的语言更奏效。
四、与学生和谐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两个孩子,他们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亲友的眼中也是天生的娇惯宝宝,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无忧无虑,几乎没有一点点挫折感,而心里又异常的脆弱。一旦走进学校,家长的期盼,老师的要求,学习的压力,同学之间的竞争,无时不在对正在成长但又迷惘的孩子们进行着考验。如何在为他们输送知识、传道解惑的同时,又能在学生们遇到迷惘和困难时,给他们适当的引导,为他们解开精神或心理上的谜团。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既要当好一名良师,更要做好学生们的益友,对待学生要以朋友相待,与学生和谐相处,相互信任,为学生成长创造自由活泼的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能力,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让他从心里接受教育,建立一种平衡的心态,逐渐改变他的行为,向心理健康方面发展,我们所施行的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五、要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
“言教不如身教”,做良师要“正人先正己”,老师的言行举止是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所以做学生信得过的心目中的好老师首先要身先示范,这实际上就要求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我们要求学生要讲究卫生,爱校如家,养成好习惯,老师应首先做到,让学生桌面整洁,不随地吐痰、扔纸,遇到纸屑主动捡起,老师就应该用行动证明。老师的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觉得这些虽然看起来是小事,而在孩子们的眼里可是大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模范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坚持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去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懂得更多的做人道理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课程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当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走进他们的心灵进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