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省.贵阳市550081
摘要:大多数的设计常用概念来作为方案创作的指引,也就是所谓的灵感。这种方式是为神来之笔,也就是说是像神一样的创作。而我们作为人,宁愿相信设计的生成定有其来龙去脉、蛛丝马迹的关联或者说它源自各种力量的链接、推动。这些力量也许会将设计推往这个概念方向,但概念扼杀了可能性。我也不排斥这种直觉灵感,但在此之前需要看到更多,需要找寻原初关系,在这些力量的博弈中剥茧抽丝一步步发现最终通向某一结果的线索和路径。所以建筑绝非单靠灵感或者只是满足功能冷冰冰剥离开人性创作思维。建筑最终是人使用的,其功能也来自人的需求,且不只是物质化的功能性还有精神性的需求,精神性来自记忆来自人漫长而复杂的环境中的成长,有历史的也有个人经历所造成的。归根结底人要通过建筑感知到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去诱发和实现欲望与需求。建筑的不同空间由于不同的事件、内容的注入,形成差异,片段与片段勾勒出整幅画面。本文探讨的便是建筑生成过程中,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形成多重感知的建筑世界。
关键词:需求;功能;生成;感知;文化;势空间
一、还原-找寻生成的动力
小孩子的绘画是对世界景象的直译,没有比例,没有尺度,没有规则。经过训练后的绘画有着严谨的处理,是编码后的“真实”。记忆越厚,编码越强。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
图1.《生命与欲望》毕加索
这两种状态很奇妙,现象学的还原应该是无法做到彻底的还原,因为在还原的过程中就伴随着编码。所以毕加索也只能是学习像孩子一样绘画而不能做到作为一个孩子般绘画。那对于一个建筑而言,是否存在没有建筑学尺度、流线、对景等未经编码的直译的空间?似乎原始社会人类的巢穴是这样。但人们并不能满足和不能赞赏这样的结果,同时又厌倦了完全写实如宫廷画一样的刻板乏味的空间,所以我们要找到新的方式打动自己。正如德勒兹说的逃逸,我们不会在一条线上一直走下去,我们总是想在平淡中创造一点浪漫。同时我们想回到像孩子那样对世界的直接理解,但我们已经永远地不可能做到。卒姆托在努力,像毕加索一样,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一种介于中间状态让人充满想象和深刻体验的空间。没有完全的直译,也并非完全编码,这将是我们设计的支点、方向。
2016年我开始设计贵州省盘县胜境古镇里的胜境办事处,这是一个在西部偏远地区进行的建筑实践,该地区气候四季凉爽,自然地形起伏大,土质松软(本文由于篇幅因素在建筑设计科学技术方面对建筑生成起到的作用的探讨不作赘述),建筑集办公、综合服务为一体,除了政府工作人员外老百姓也要使用。直接地说,需求是生成的原始动力之一,一开始大家就有个共识,按照说笑它是一个“衙门”所以希望此建筑是古镇里的一个重心。毫不避讳的众人谈论风水,作为传统文化我们也非常支持尊重甚至是严肃地对待,大家也就开始了选址。最终选择了基地西面靠山之地,坐西朝东,东面有一沉陷区,未来定义为湿地公园,这样办事处就靠山面水,办事处南北还有两座山峰,西面湿地公园东西两侧分别有一个小山包作为前案和一较高山体作为朝山,其实就小环境格局还是不错。
图2.胜境办事处选址
风水的终极探讨是“气”,知觉无法体验而通过直觉体验的“气”。道聚而为形散而为气,有形的部分被经验总结称“理”,无形的部分中国古人通过“易”来感知,这种感知是超验的感知。既然有传统文化方面的考量和精神需求,就建筑本身而言引入“势空间”理论,简单的说缠结在风水上的内容被解域为空间域,意识域,时间域,三者共振时“气”即显现,这个共振的空间即是我们需要创造的空间即“势空间”。形式上势空间代表这建筑始终处于稳定状态,不夸张、不扭曲、不反重力,是“阴阳”和谐的内敛的建筑形式。
图3.势空间模型
在设计的另一个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筑非对称,但能感觉到它的稳定,这是一个同样有文化需求并伴有冲突美学的建筑,古与今天、繁与简的碰撞。构成上有现代的体量关系,也有传统的院落方式。看似冲突却又被功能紧密拉结。二元的力量通过无形的行为拉结。一条玻璃长廊强烈地分割,并且贯穿始终。它是模糊内外的,看与被看,走与停,时间的破碎,又连接。
除了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还有物质化的功能需求,在使用功能上,有小空间的办公,有大空间的多功能报告厅和食堂,还有为人们展开娱乐活动提供的公共空间。项目所在地处于山地,人在办公的同时也渴望亲近自然,促使某种可连系自然的空间诞生。当然除了需求外还有诸如自然现状等多重因素对建筑生成产生影响,我们依然是不带任何偏见的还原其处境,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建筑的生成引导至某个方向。现代主义以功能为核心的建筑是典型“层”化建筑,我们在谈论世界去层化的时候要知道建筑毕竟有必要的为某种特定需求而编码建立的空间,但这种冷冰冰的建筑语境就连柯布西耶也在尝试改变所以晚期有了朗香教堂。完全直译的建筑要么简单到缺乏艺术感要么会复杂到让人迷失。建筑是为人的感知提供的容器,人在感知的时候获得意识的反馈要能在精神上获得共鸣共振才是一个好的建筑。
二、编码-从多到一的信息转译
由上文知道大量的信息被堆积在层上,它们之间潜藏着某种联系,这些“异质”物以“块茎”的方式关联并生成新的内容(如同阿凡达与其它物种的联系,蜂鸟作为花的生殖器),我们将取了那些对生成具有显著指向性的内容,它们可以在主体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最终一些有着决定性力量的内容将被层化(形式、实体、代码、环境以及节奏进行组织),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亟待解决——“转译”。语言、内容通过转译成为建筑表达,这是唤起记忆、满足精神、感知时间、感知视域外的超验世界的唯一途径。逐渐地,一个半围合的建筑逐渐显现,建筑主楼与朝案山及湿地公园形成一条轴线,两侧副楼分别是大空间的多功能厅和
食堂,副楼并设有直通三楼的室外楼梯,与三层的公共空间连接。
图5.胜境办事处生成模型
这是一个包含有为老百姓办事的便民服务大厅的建筑,无论是政府人员还是普通办事的百姓,大家平等地从同一入口进入,没有所谓领导必须特殊独立走某个通道。入口处的高耸立柱是传统抬梁建筑的抽象表达,从感官上是肃穆的。通过柱廊是通透的大面玻璃,除了满足采光需求,还能够将柱廊形成的光影透过玻璃在日出日落间映出变化。时间被在场者深刻记忆,建筑屋顶使用小青瓦除了协调古镇风貌外,也是传统建筑中最具魅力的一点材料随着时间的延伸发生变化从而记录着岁月,空间时间不可分割,我们总是尝试着将时间联系到空间中,这会让建筑变得充满魅力,中国古建上那一缕青苔、一片碎瓦,可以让人们把记忆拉回历史年代,斑驳的光影下,建筑是那么的沧桑那么的美。进入建筑内部首先是一、二层通高的一个边庭,是服务大厅主空间和室外空间的过渡空间,抬头是67个采光孔,这些窗孔如一只只眼睛注视着每一个进入者,感觉要让所有人对它有着敬畏。正对面是一道墙,将办公与办事大厅视线隔离、场所区分,墙上刻有《共产党宣言》,在光的照亮下尤为显眼,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进入办公室都会通过此墙。建筑一共三层,二楼三楼主要为办公室,并配有会议室、活动室。主楼为回字形设计,楼中有两个二三层通高的中庭,围合的思想渗透到了主楼,这是对传统空间的回应,中庭边留出了一些供人休憩的敞开式公共空间,封闭的空间不再那么压抑,工作之余也可以喝茶聊天。三层的中庭两侧坡屋顶下方,建筑并不用连通
至屋顶,设计为坡屋顶并使用小青瓦。中庭、休憩空间、坡屋顶小青瓦,室内不是故有记忆中的样子,不是只能是门和墙,室内外空间的转换体验就像盗梦空间一层套一层。
三、共振-多重感知的建筑世界
王澍老师说他不喜欢宏大叙事,喜欢用小的东西去瓦解大。以我的理解,就是世间万物都是由无数的“小”编码成“大”,所有东西其实都是小,都是微观世界,只是组合叠加的不同。而作为人的尺度和可知觉范围,正是小的世界,微观的世界。眼耳鼻舌身在投射“意向弧”的同时获得意识反馈,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感知相互作用形成意识和记忆。空间也具有“意向性”,一种“势”,趋向的张力,并未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运动,是一种隐喻的力。空间想成为什么,正如砖想成为什么,环境优美的空间要成为度假地,而不是厂区。人要通过建筑感知到自己的欲望与需求,建筑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去诱发和实现欲望与需求。人的感知一个是当下的,及即此刻身体的感知到的。另外还有记忆的再感知。记忆在“回坠一再造一当下化”地影响着人此时此刻。比如你曾经谈过的恋爱的场景此刻在另外一个地点被你回忆使你产生了感知到过去心情的新的感知,又或者你曾经读过的文章的感触在此刻的场景中被唤起,这些都是深埋在你记忆海洋底处的却被当下化,与此刻你从未经历一场大雪突然看到一场大雪的感知不同。多重感知是外部刺激和受体反馈的整体的结构,意识在身体接触世界获得感知中分泌意义。场所的精神,也因空间与世界的联系而获得意义,比如一束光的诞生,一棵树的枯萎。意识和身体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身体最终会定格在某一程度上,它由基因决定。意识也会定格,它由记忆决定。身体通过食物促进其生长,意识通过记忆的唤醒逐渐解开封印。意识之前是本能,“么那识”之前是眼耳鼻舌身意。意识提取记忆,处理信息,分泌意义,发出指令。没有“接触”没有“刺激—反馈”就不会有意识的生长。回到办事处这个建筑,宽92米高24米,
图7.胜境办事处效果图
比例1:3.8,电影宽屏在1:3,宽屏大气这也是某些记忆,是建筑学本身或者是其它对美的比例的认知,还有白墙青瓦,风水文化,刻有共产党宣言的信仰墙,中庭,边庭,材料,总之人在此有多重感知,有当下的感知也有与过往联系的感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感知有差异,但是基本共性应当是一致的。正如作为男性,我们说喜欢美女,但是美女的标准很多,样貌也千差万别,但我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喜欢女人,这就是主体中的他性即“主体间性”。通过自身的感知来判断他人的感知。建筑一定是与人联系的,不是只为了满足功能和视觉冲击,真正好的建筑应当如卒姆托创作的瑞士瓦尔托温泉浴室,人的感知是建筑存在的重要意义,我想这个思维方式就是以人为本。
图8.胜境办事处工地现场
参考文献
[1](清)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十: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华书局.1989年
[2](唐)卜应天著.李祥注译.《雪心赋》.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3]谢路军主编.郑同点校.《四库全书术数初集一》.华龄出版社.2006年
[4](五代)黄妙应著.谢明瑞评注.《博山篇》.台湾.新潮社出版社.2002年
[5]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6]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商务印书馆.1998年
[7]何晓昕.《中国风水史》.九州出版社.2008年
[8]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9](法)亨利?柏格森著.吴士栋译.《时间与自由意志》.商务印书馆.1958年
[10]王理平.《差异与绵延》.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年
[12](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内时间意识现象学》.商务印书馆出版.2014
[13](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12年
[14]杨大春.《杨大春讲梅洛-庞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意)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张密译《看不见的城市》译林出版社.2012年
[16](美)斯蒂芬?霍尔著.符济湘译.《锚》.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17](法)德勒兹加塔利著.姜宇辉译.《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18]《空间的共振-风水势空间意识下的建筑创作的思考》.(重庆大学硕士论文)王元桢著.2014年
注释:
1.吉尔?路易?勒内?德勒兹,法国作家、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人之一
2.彼得?卒姆托,2009年普利策奖获得者
3.以扶贫安置立项,逐步发展为文化旅游项目,整体风貌为明清仿古。
4.参考《空间的共振-风水势空间意识下的建筑创作的思考》.重庆大学硕士论文.王元桢著.2014年
5.层化是一种世界在混沌之中的创生,在躯体上的增厚现象。它是“沉积”的结果,因而它既展现出具体而明确的形态,但同时又暗示着蕴生此种形态的长期而复杂的运动过程。层总具有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和分离性(distinct),这既呼应着间断性和非连续性的样态,又同时启示着层本身所暗含着的差异、断裂和“变异”的丰富可能。参见德勒兹。
6.意识、认知、欲望和感知生活被一种“意向弧”所包裹,这种“意向弧”投射了我们的过去、将来和人类状况……参见梅洛庞蒂。
7.意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象相关联的特征。参见胡塞尔。
8.胡塞尔认为,所有的人类感知和行为都是通过意向内容来传递的。他需要一个心理机制来解释过去的经验是如何修正我们的知觉世界的经验。相似的事物使得联想产生可能,但经验主义者不能解释,相似的事物之间的联想是如何可能的,因为从任何角度都可能发现相似,主体为何由此事物联想到这一事物而非其它事物。因此,只能说,这一事物在过去的经验之光中已经被理解为是和另一事物共同存在过。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对事物的某一方面的印象恰当地记忆起与当前的经验有关的事物的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