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白埠小学266700
摘要:培养学生自能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认真分析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习惯等,证明通过导读卡来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是可行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导读卡自能阅读能力
导读卡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充分尊重学生,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强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导读卡导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立足于学生,鼓励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主动思索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与内容,自主构想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并且让学生们学在先,以独立学习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教材的编写部分这样指出:“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一、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构建与运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阅读能力和良好的意志习惯等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具有独立性,虽然他们仍处在似懂非懂的时期,但从潜意识里已经开始萌生出新的想法和思维。他们开始具备一定的创造力,想尝试去做一些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在这时候,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调动孩子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知识基础来看,三年级学生在经历了一二年级两年的学习后,已经认识了1800个常用汉字,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进行自学,由此,一般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学。三年级学生具有几个特点: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及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在三年级开始产生,这些也都为导读卡导学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二、依托导读卡培养自能阅读能力
具有实效性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自己能够阅读程度适宜的读物是阅读教学的追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阅读教学经历了改革、反思、深化的历程.无论是魏书生的“把师之法移交给生之法”,让学生“自行面对一篇新课文,设计教案,思考自己去讲课”。还是钱梦龙“三主四式训练”模式,均力求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方法。致力达成阅读学习的终极目标——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自能读书”。导读卡也成为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依托。
“自能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自己能够主动独立地进行阅读”。不仅包含阅读主体的态度积极主动,而且能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阅读目标,构想进一步阅读的方法,并自主展开阅读过程。且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最后实现预期的目的,理解文本的主旨。之所以说以导读卡为依托,是因为一篇课文的学习是在导读卡的建构、实施与完善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在预习和初读中渐渐明晰探究的目标与内容,通过自主建构和师生完善可以形成学习方案,然后按照学习方案一一展开,亲历阅读,生生、师生因需合作探究、共享交流,完成导读卡的实施。学习过程中、学习结束后对学习收获、学习方法的有意回顾、补充是其完善的过程。显而易见的是,这是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一次完整阅读过程的亲历。
导读卡导学各环节与培养阅读能力对照依托学习方案培养自能阅读能力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构想学习步骤与方法,形成学习方案读通课文,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运用工具书自学字词,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读课文,获取整理信息,实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包括质疑问难;确定应该探究的内容,包括感兴趣的问题和疑难问题的解决,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围绕核心目标与内容,构想达成的步骤、选择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学习方案。生成按照学习方案自主展开学习过程,粗略读懂课文边读书边思考,选择信息;精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和搜集的资料,批注自己的感受;与人合作解决问题或交流收获。
学生知道现在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一步步怎么进行。由读通到通读,由目标到方法,由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深刻……并在个性化阅读基础上分享师生阅读的收获与策略。学习中每一环节的目标及做法学生清清楚楚,这是导读卡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的最优越的表现。在这一篇篇、一次次的尝试中,学生也就自然知道了将来自己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怎样实现读懂、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