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呼唤真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写作呼唤真情

阴宝成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缺少真情实感。很多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套话很多,内容空洞乏味,观点守旧陈腐,多是老调重弹或者一味强调“思想健康”、“立意深刻”,整篇文章缺少灵气和生动,缺少感染力。更有甚者直接背诵、模仿作文技巧大全之类的书,开头一般要采用“悬念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等,结尾要用“总结式”、“前后呼应式”,如同新八股文。

巴金先生说:“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作文无非是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交流彼此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情乃作文之生命,作文之灵魂。无情,则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所以,我们迫切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在作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

首先,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作家陆文夫说过:“到两个宝库里寻找东西:生活、书本。”叶圣陶先生也提出:“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宝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的神经。要唤起、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使学生都有“生活的积累”可以倾吐,关键在于使学生都能够乐于“倾吐”,积极挖掘生活的积蓄来主动倾吐。如何挖掘“生活的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作文灵感呢?要引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对生活的事件或个人感受录以备忘,把练笔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这对写作积累材料很有好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坚持不懈的用。“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引起“质”的飞跃。这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胸中酝酿已久,才会产生非倾吐不可的欲望。

学生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有了写作的基础构建,酝酿了丰富的急于想表达的感情,再加上老师的适度激发、点拨,激情激趣,激发写作动机和灵感,一篇好文章才能应运而生。所以,教师应动情于指导学生作文,才能情牵动人而落于文。

其次,观察生活,用心感悟。

观察不是纯客观的搜集材料,而是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去领悟,这样,获得的感受才会独具匠心,真切感人。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跟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再次,创设情境,以情激情。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学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可见拨动“情”弦,使学生真正情动而辞发是作文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感需要的“我要说”的状态,使学生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情愫表白出来,教师更应该是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学生乐,与之同乐;学生忧,为其分忧。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同时通过报刊、广播等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作文不应该是件难事。

总之,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只有真情实感,激发写作欲望,才能写出有分量、有价值的的文章。哲人云“愤怒出诗人”,意为真情实感和表达愿望可以产生艺术天才。杰出的作家是这样,中学生亦然。因为感情和欲望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实感,就能使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于是头脑中储存的许许多多的人、事、物、景以及妙词佳句都会纷纷涌现出来,并有形诸笔端的迫切感,这时就易成文,且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感染力强的好文章。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加以引导,促其构思成文。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坦露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有与读者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如果“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